【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多篇,教学实录2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4-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大家好!我是哈轻小学校教师安丽波。我的教龄5年。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十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课文
  下面我就把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做以介绍!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 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第一课时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
    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 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 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教者注】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问女儿:这个(英文字母o)是什么?女儿张口就答:o。妈妈大吃一惊:你怎么认识的?女儿很自豪:幼儿园老师教的!第二天,妈妈以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由将幼儿园告上法庭。法庭上,妈妈给法官和陪审团讲了一件事:某心理学家在白纸上点了一点进行测试,问题是:这是什么?幼儿园孩子的答案很多且想象丰富、奇特;小学生回答减半;中学、大学逐级减半;研究生回答统一又准确:白纸上的一个点。结果,妈妈胜诉。
  读罢,深有感触。于是,学习支玉恒老师《西门豹》的教法,进行本课教学。尽管诸多邯郸学步之举,但吾辈后生,贵在学。贻笑大方,不必介意。

                第一课时
  师:孩子们,我们又见面了!高兴吗?
  生:高兴!
  师:谁还记得我们以前一起学习过哪一课?
  生:《鲸》。
  师:对。记得真清楚。那一课我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今天,我们仍然会学得很开心。不过,学习中有可能会让大家“伤心”哦!
  生:不会。
  师:好吧。咱们上课。课前已经把课文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全部举手)很好!
  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星号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谁知道什么叫略读?
  生:就是说要简单的、简略的读。
  师: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这篇课文需要大家自己读懂,老师只能简单地提示你们一下。
  有信心读懂吗?
  生:有!
  师:很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请举手。(多数同学举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嗯,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了。有的同学想举手还不敢举手,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
  生:是。
  师:请潇洒一点,凡是认为自己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好!看来只有几个同学还没有信心。没关系,我们再读读就能做到正确流利了。大家还愿意读吗?
  生:愿意。
  师:请看,题目叫——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总是提几个问题让大家读书思考,是不是?
  生:是。
  师:那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赵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一定要先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现在请各小组开始读书、讨论。(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教者注】力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合作学习。
  师: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看来同学们还是很会提问
  题的,你们的思想即将和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了。哦,对了,我有个习惯:谁能猜准我要提的问题,将会得到我的特别奖励,你提的问题沾了一点边都行。想知道什么奖励吗?
  生:想!
  师:十月一之前,我会领着这些同学到书城买书,可以任意挑选你喜欢的一本,我买单!
  生:呀!(嗬!噫!)
  师:要不要再讨论讨论?
  生:要——!
  师:那开始吧!(学生再次认真读书,热烈讨论,教师参与。)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还可以吧!(笑声)
  师:我也觉得“还可以”。(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真想奖励你!但是,你提的却不是我要问的。抱歉啦!(笑声)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怕回答不全面。
  师: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看,你还怕自己回答不全面,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谁再来说?
  生:课文第二十小节说:“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说为什么?
  生:……
  师:是啊,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了,应该高兴才对呀。可他为什么还要声音颤抖呢?谁来帮他说?
  生:我想他是还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是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了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思想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还没有猜对!谁再来猜?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是!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能。
  师:这个问题已经接近我要提的问题了。最后再给大家一次机会。谁来说?谁认为我最有把握,请把手举得高一点。
  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对。
  师:还有什么原因?
  生:这位父亲抱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
  师:你说的是父亲。她问的是那些哭喊一声就走了的父母。
  生:因为救火****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教者注】至此,基本上疏通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
  师:到现在为止,同学们提的问题也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渡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没有?
  生:找到了。
  师:读。(生读课文)
  师:(板书:失常?)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生:(纷纷举手)
  师:别忙。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开始吧。
  【教者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感悟课文中培养其思辩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请举手。一、二……只有六个。其他人都是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的了。这样吧,你们这几位认为“失常”的同学请坐到那边去,那几个同学请让让。快点!你们几个人重新组成一个小组,从课文中找出从哪儿看出父亲精神失常的。要动笔画。懂吗?
  生:懂。
  师:我们这些同学要认真读书、思考、讨论,那几位认为父亲精神失常,我们不同意,我们要考虑那些同学会从哪儿找到理由说父亲精神失常,我们也要找到理由和他们辩论,证明父亲的精神是正常的。
  (热烈讨论3分钟。中间,老师指导“失常”组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小时”。)
  师:下面,我们的辩论即将开始了。认为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为正方……(认为正常的同学纷纷举手:“老师!”)请把手放下。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你们是觉得自己一方是对的,应该是正方,是吧?
  生:是!
  师:呵,辩论的正反双方与辩论观点的正确与否无关。他们认为父亲的精神失常了,就是“是”,为正方;你们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就是“否”,为反方。反方就是反对对方的意见的一方。懂了吗?
  生:懂了。
  师:刚才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先看第一个理由——两眼直直。请正方同学回答。
  生(是):
  【教者注】以下“是”为认为父亲精神失常,“否”为认为不失常。别的父母喊了两声都走了,只有这位父亲还在那儿挖。别人来劝他,他两眼直直地看着别人,一般的正常人,像我,都不会两眼直直地看人,(笑声)可他却直直地看,说明他失常了。
  师:有道理。反方?
  生(否):可能他的心里已经没有希望了,才直直看着别人,想请别人来帮助他。
  师:我想帮助你一下,好吗?(生答好)与其说父亲心里没有希望,不如说父亲心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渴望。他多么希望别人来帮助他啊!正是由于他过于渴望,才——
  生(否):才有点两眼直直的。
  师:有点像失常。
  生(否):但不是失常。
  师:谁来读读这段课文?要读出父亲的渴望之情。(生读课文)
  师:请看第二个理由——只有一个念头。请大家找到那一段课文,看看只有一个什么念头。读。
  生:(读课文)“然而……等着我!”
  师:请正方同学说说,为什么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精神失常?
  生(是):因为他见人就说“你愿意帮助我吗?”警察、救火****也在给他说……
  师:注意,“只有一个念头”。
  生(是):他心中除了这个念头,其他的一片空白。
  师:这样就显得精神失常?
  生(是):是。
  生(否):不对。我们小组讨论了,认为他还问“有几个孩子活着?”如果他精神失常了,才不会问别人呢,先把我的孩子救出来要紧。
  生(否):如果他精神失常的话,他干嘛还救自己的儿子?(笑声)
  生(是):老师,我反驳李伟婷同学的观点。因为课文后边还说了,他是按照孩子的说法把别的孩子救出来的。
  生(否):我反对肖瀚同学的意见。就算……就算……他没有失常,就算他是一个再有爱心的(人),也不可能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去关心其他的孩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好。停一下,别争了。我要听听这位同学的高见!
  生:我认为这位父亲不是完全失常,是半失常。(笑声)
  师:请别笑。说实在的,我同意他的观点。
  生:因为……
  师:请你现在别说,待会儿你悄悄地告诉我。请看第三个理由:挖了38小时。请你说说,为什么挖了38小时就是精神失常了?
  生(是):我以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来看。(笑声)正常人的标准,挖几个小时,手就已经累了,而他挖了一天多,38小时,有点不可思议。
  师:就是有点不正常是吧?
  生(是):是。
  生(否):(纷纷举手):老师!老师!
  师:请你。
  生(否):(美国)世贸大厦倒塌,死了很多人,挖了几个月呢!
  师: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没切中要害。想一想,38个小时,不吃不喝呀。看看书,实不相瞒,我在这个地方,就是“38小时”旁边写了两个字:失常。我没写“精神”两个字,只写了“失常”。
  生(否):课文后边说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正是因为他挖了38小时,才说明他了不起。否则就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了。
  师:你是说挖了38小时就了不起吗?
  生(否):是。
  师:你说的已经接近关键处了。但是,请想一想,挖了38小时就了不起吗?你到我们新建的塑胶操场上挖38小时看看?恐怕校长都会踢你一脚。(笑声)
  生(是):我反驳她的意见。他绝对有失常的感觉,否则的话……比如说,其他的父母也有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引起****,那些本来没有死的孩子也有可能被炸死。他应该更理念一些,去……
  师:注意,更理智一些。
  生(是):对,更理智一些。去找那些救护人员来挖,这样安全一些。可是他只想到,我一定要救我孩子,我一定要救我的孩子,就像发疯一样,不顾任何危险。假设他真的使楼房发生****的话,那他也要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死。
  师:你说的有道理,但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
  生:可以。
  师:这是不是一种爱的力量?
  生:是。
  师:大家说是不是?
  生:是!
  师: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个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上、行动上与我们一般的人有点不太相似的父亲,你会说你的精神失常了?你会这样说吗?
  生:不会!
  师:你只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同情。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对他说:你的精神失常了!只能是深深地敬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否):老师,我想给正方说一个故事。
  师:请!
  生(否):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去买菜,突然她看到自己很小的两岁多的小孩从高楼的阳台上摔下来,那位母亲呢,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接住了那个小孩!(后来)消防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跑过去,那位母亲却接不到一个沙包。我想,这位父亲也和那位母亲一样,为了找到自己的儿子,才能挖28个小时……哦,38小时。我觉得这是一种父爱,和那个母爱是一样的。
  师:你说的这个事,我昨天还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起谈论,确实很感人。不过,我要问问你,你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
  生(否):说明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信念的话,他就会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力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一个什么信念?
  生(否):就是一定要救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等着他,不会死。
  师:也就是说对自己孩子的生存充满了……
  生:希望。
  师:充满了希望就会产生超出常人的力量?
  生(否):是,产生超出常人的力量。要不然那位母亲就不能以超常的速度接住孩子。
  师:抱歉!我要反驳你了。你已经说了,会产生一种超——乎——常——人的力量,这就是失——常。(笑声)
  生(否):老师……
  师:对不起,先停下来吧!我建议你不用再辩了。尽管你辩的时候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帮助了正方的同学。
  生(否):老师,我还想说!我只发过一次言。
  师:好,请你说吧。
  生(否):人在紧急的情况下,肾上腺(quán)会分泌胰岛素……
  师:肾上腺(xiàn)。
  生(否):哦,肾上腺。比如,人在跑步的时候,跑着跑着,肾上腺就会产生激素,激素就会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到全身(笑声)……就会指挥全身产生很大的力量……力量,拼命跑……人在紧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信念……就会刺激肾上腺,分泌激素,就会……就会……
  师:会使人兴奋,产生不一般的力量,对不对?
  生(否):对!
  师:让你想不到的出奇的厉害?
  生(否):对!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不过请问,你现在有没有这种力量?
  生(否):没有。
  师:全班同学有没有?
  生(否):没有。
  师:因为这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对不对?
  生(否):对!
  师:那你请坐吧!(笑声)大家别再辩了。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辩论到明天也很难结束。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笑声)
  师:(深情地)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吗?的确不失常。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同意吗?
  生:(肃然)同意。
  师:你讲的这个故事很感人。我想请你做一件事,今天晚上把这个故事找到,如果找不到,请根据你的记忆把它整理出来,给大家传阅一下。好吗?
  生(否):好!
  师:这个问题我们暂时讨论到这里。今天大家辩论的很精彩,出乎我的想象,有点失—常!(笑声)这是骂你们还是夸你们?
  生:夸我们!
  师:对。这是真正的正常。因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学会了一种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者注】至此,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已经凸现。

                第二课时
  (下课铃声想起。)
  师:孩子们,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休息吧。
  生:不休息。
  校长:孩子们,下课了,该休息了!
  生:我们不休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大家累不累?
  生:不累!
  师:(目视校长询问,校长点头应允)好!下面,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
  生:(读书思考了1分多钟)
  师:不容易吧,这个问题?
  生:我发现了。
  师:什么号?
  生:感叹号。
  师:记得上次上课时我好像批评了这个同学,是吧?(生答是)现在,我要重重地表扬他:了不起!我拿到课文的时候,读了一遍就深受感动了,读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叹号特别多。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2.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好吗?开始吧。(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教者注】此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
  师:我看了,同学们找得很准。课文中叹号大都集中对话之中。看来咱们之间真的心灵勾通
  了。先看这一段。(投影出示课文片段1)
  生:(读书)“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读得不错。特别是这儿,“阿曼达,我的儿子!”真的喊起来了。不过,有一点点不好。
  师:我认为你只是在用嘴喊,能不能用心喊?再来一遍。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读得声情并茂)
  师:刚才,我发现有四个同学在微笑。我觉得这样的同学似乎有点失常。假如阿曼达是我们的亲人,被埋在废墟下面,你还会笑吗?
  生:不——会!
  师:还是呀!我们再来,用我们的心一起喊一次:“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读——!(学生很有感情地齐读。)
  师:好!这就是用心在喊。(投影出示第二个课文片段2)请看红色的字,还是“阿曼达!我的儿子!”读这一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很有感情,非常高兴。好像在笑,又像在哭。开始吧。(生读)
  师:“阿曼达!我的儿子!”这一句读得很好。但是中间一句没读好。想想这句应该怎么读?(生练习)
  师:谁来读读?请你。
  生:“是儿子的声音!”(稍微强调了“儿子”)
  师:有点感觉了。谁再来?
  生:“是儿子的声音!”
  师:哎——!好多了!大家说,如果要说点朗读技巧的话,这句话应该强调哪个词?
  生:儿子。
  师:是啊!大家想想,挖了38个小时啊,终于要见到儿子了。“是儿子的声音!”激动吗?
  生:激动!
  师:太激动了呀!38个小时的疲劳完全消失了!来,再读一遍。(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还有一个地方,叹号用的很多。(投影出示课文片段3)请你来读读。(生站起来)刚才你给我说,话都说完了,是吧?
  生:是。
  师:是的,该说的都说完了。现在也不让你说了。请你读。你的读,就代表了你的一切理解和感情。
  生:“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师:应该说是读得声情并茂。还有人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生:“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师:感情更深了。注意,“是我,是爸爸!”的中间是个逗号,逗号的停顿应该短一些。这里应该读得稍微快一点。“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大家一起来一遍,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生:“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师:(出示课文片段4)接着读。
  生:“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师:停。没有颤抖。再读!
  生:“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
  师:“不!”要读得斩钉截铁!读!
  生:“不!……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好!读得非常感人。读出了阿曼达的自豪感。
  【教者注】教学目的基本达成。但由于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敢放开,牵引较多。
  师: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你们猜一猜,赵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生:你读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师:是的,我是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但这个念头我只是一念之差(注:教师的口误。本想说“一闪而过”)。
  生:您会想到,为什么那些父母只是哭一声就走了,而阿曼达的父亲却有着坚定的信念。
  师:那是因为他很……、
  生:很爱自己的孩子。
  师:对呀!大家看看,(指着黑板上的“爱”字)我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由这个字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纷纷地)父爱!
  师:是啊。由父爱再联想一下?我听你们殷老师说,咱们班在课外阅读课上读过一篇很好的描写父爱的文章……
  生:《背影》。
  师:对呀!你们会不会想到?
  生:会!
  师:赵老师会不会想到?
  生:会——!
  师:还是呀!我读完课文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背影》。还记得文中那感人的情景吗?
  生:记得。
  师:我今天还特意给大家带来了《背影》的精彩片段,我们来重温一下吧!(投影出示《背影》片段。)请大家轻轻地、深情地读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注:个别地方教师作了删改)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这篇文章非常令人感动。我已经读了不下于20遍。我经常和我的儿子在一起很深情地背诵这篇文章。我们刚才学的这篇课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爱,那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这位父亲,对儿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生:应该是默默的爱。
  师:“默默的”,意思我明白了,就是这个词不太恰当。
  生:应该是无微不至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这个词可以。不过呢,这个词只能说明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是通过一些微小的事情来反应父亲的爱。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而《背影》中的父亲是……
  生:是深沉的爱。
  师:对——是深沉的爱,是含蓄的爱。一种是强烈的、外显的爱,一种是深沉而含蓄的爱,都是伟大的爱!由这伟大的父爱,我接着又想到了伟大的母爱。由母爱我又想到了唐朝一位诗人描写母爱的一首诗。是什么?
  生:《游子吟》。
  师:“慈母——”
  生:“——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孟郊只是选择了母亲在他远行之前给他密密地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生插话:表达母爱。)对。一言以敝之,表达母爱。这种事情,这种母爱是惊天动地的吗?
  生:不是。
  师:但是你能说它不伟大吗?
  生:不能!
  师:是啊!读了孟郊的诗,我又联想到了一件事。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儿子,他即将离开自己的家,离别自己的母亲,到南方去工作。他把与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详详细细地写下来了。他的文笔没有朱自清先生精彩,但是他和朱自清先生、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一样,表达一个相同的伟大主题:母爱!我把这篇文章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投影出示,抒情、感人的《神秘园》乐曲也随之响起。)
  师:(静待数十秒后)想不想听听文章的作者朗读这篇文章?
  生:想——!
  师:(有感情地朗读下文)
  亲友们的热情相送冲淡了我的依恋和惆怅。娘站在一边看着我,什么也没说。等我快要出门时,娘突然说:“阳阳他爸,你过来。”我走过去,娘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塞到我手里:“孩子, 你爸走的早,没给咱家留下什么。娘穷,不能给你太多路费,只有这500块钱,你拿着。”我想推辞,但我知道娘的脾气,只好默默地接过来。娘笑了,赶紧帮我打开旅行箱,又从我手里拿过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慢慢地、仔细地塞到了箱子底下,才费力地直起老迈的腰,很满足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走出家门了,回眸间,没看到娘的身影。我知道,娘是躲在屋里悄悄地抹眼泪了。尽管难过,可她不想让远行的儿子因为母亲的伤感而伤感,她想让儿子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尽管穷却十分温暖的家。坐在火车上,忍不住的,拿出了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一层层地打开,一向自诩为“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的我,竟禁不住热泪盈眶了:那厚厚的一叠,除了一张50元的,其余的都是10元、5元的,还有两张竟然是5毛的!我竭力控制着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娘的身影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寒风中,娘正在集市上守着一篮子鸡蛋等待着买主,眼里含着期待;烈日下,娘正在农田里锄草,眼里含着希望;微弱的灯光下,娘正摩挲着儿子的照片,微笑着,眼里却含着泪花;阴雨连绵的日子,娘伫依窗前,遥望南方:“儿啊,多穿一件衣服啊。出门别忘了带伞啊。”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娘啊,娘!”(大多学生与听课教师落泪。数十秒后,音乐缓缓停止。)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大家又有什么感想呢?
  生:这篇文章非常感人。
  师:非常感人。那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的母亲伟大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生:伟大!
  师:那她做的事是不是惊天动地的呢?
  生:不是。
  师:我们每天生活在母亲的身边。也许,你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感受到母亲的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也许你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孩子们,现在,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母亲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母爱的事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记住,这样的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开始吧!(学生讨论,教师参与。有的学生还在默默地流泪。)
  师:谁来说说?
  生:我们的母亲每天给我们做饭。一日三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母亲对我们不是深爱的话,不是早就做腻了吗?
  师:是啊!一日三餐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十数年如一日,天天烧、天天做,而且顿顿都要想法变着花样让我们吃好。这种爱难道还不伟大吗?我想,你就以“一日三餐”为题,加上你的联想,加上你的感受,写一篇小文章,表达母亲的爱。好吗?
  生:好!
  师:请你也说说。
  生:夏天的时候,爸爸总是买西瓜给我吃。每次吃西瓜的时候,爸爸总是把西瓜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拿来让我吃。
  师:从这里你感觉到爱了吗?
  生:感觉到了。
  师:爸爸只是把西瓜切成一片一片的,很普通啊?
  生:爸爸每次都是轻轻地端来让我吃,他是想让我吃的更舒服一些。
  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爸爸非常的关心和爱护我。
  师:那你就可以以“一片西瓜”为题,写下这件小事。同学们,事情虽小,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联想,再把我们对父母那种浓浓的情、深深的爱的崇敬之情、感激之情融在里边,我们就能写出非常感人的文章。像《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这位父亲应该说是太少太少了,更多的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位父亲和我刚才读的这篇文章中的那位很普通的母亲。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写一篇充溢着母爱、洋溢着父爱的很感人的文章呢?
  生:能。
  师:有信心的同学举手。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信心。不过没有关系。下课以后,我会把《背影》和刚才我读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发给你们,你们可以模仿着写。好不好?
  生:好!
  师:模仿时要注意,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加上自己的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起来催人泪下的。本来,想请大家在课堂上写的,但是刚才第一节课大家辩论的太热烈了,都不愿意下课,以致于时间悄悄地过去了。因此,只好留在课后来完成了。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希望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在电脑里边写。因为可以随意地修改。知道刚才我读的那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是……
  师:我当时说“想听听文章的作者朗诵吗”,你们说“想”。接着,就传来了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
  生:赵老师。
  师:对。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赵老师!
  师:我就是在电脑里边写的,修改了好多次。写好以后,可以拷磁盘给我。更希望大家发e-mail给我。请大家记下来我的e-mail地址。
  【教者注】以上设计目的有三:1.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尝试。2.情感升华。3.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细小的事件,提炼写作素材,融入情感,细腻描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请大家坐起来。两节课就这样过来了。最后,我再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两节课大家都没有休息,校长让大家休息,大家都不愿休息。你们说这是为什么?(一生随口:不知道。笑声)
  生:我知道。大家太投入了。
  师:对。大家太投入了。孩子们,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投入。还有第二个原因吗?
  生:还有一个就是大家都想学习。
  师:学习的欲望驱使着你。这是对你太投入的解释。
  生:还有,就是我们都想打败对方。
  师:哦,强烈的打败对方的欲望也驱使着你。
  生:我们有兴趣,太入迷了。
  师:知道为什么有兴趣、为什么太入迷了吗?因为我们都被《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伟大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一个我们自身的原因——太投入了;一个是课文的原因——太感人了。当然了,为什么我们投入,还是因为文章感人。说穿了,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父爱和母爱的感染。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让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42位同学都是感情丰富的人。能被爱感动的,能被爱吸引的投入,不愿意下课、不愿意休息的孩子,肯定是了不起的孩子!《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孩子了不起,我说,我们后海小学的你们这个班的孩子们也是了不起!(学生面露高兴神情,相互对望)
  师:哎呀,一点也不会交际!你们应该说,赵老师也是——
  生:了不起!
  师:对呀,咱们不能光会辩论,也得会交往。再来一遍:你们都是了不起的孩子!
  生:赵老师是了不起的老师(父亲)!
  师:啊,他夸我是了不起的父亲!(笑声)看来,我们之间有一种父子般的默契。(笑声)
  下课以后,我们俩好好交流交流!孩子们,收拾我们的东西,下课!

  第一课时

  师:在上课时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在历史长河上每一次,哪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生读课题
  师:在深情一些。
  师:大家读读课文,想想哪个地方最感动。
  生自读课文
  师:好,老师检查一下,词都会吗?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 
  师:回想一下刚才的录像,你觉得哪几个词你从录像中就读懂了。
  生:混乱。
  师:为什么
  生:废墟
  师: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还可以问其他人,读书就是这样,刚才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认真,哪位同学可以说说最让你感动的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说什么呢
  生:是阿曼达说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和他的孩子在一起
  师:父亲受到打击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生:第二自然段。爸爸挖了八小时,二十四小时……但是他有一个信念,他的儿子在等着他
  师:你来说,和别人重复了也不要紧,就说让你最感动的
  生:表达了他和同学之间浑厚的友谊
  师:实际上你感动的就是阿曼达的一点表现
  生:我觉得第五自然段让我非常感动。一些父母看了废墟之后哭了就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坚信他的儿子在等着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生:我感动的也是第三自然段,但我感动的不是阿曼达的表现,而是感动阿曼达也相信总会和他父亲在一起。
  师:这还是阿曼达的表现,没有关系,反正感动了你。刚才大家谈论了很多画面,这个故事的确是感人至深,可以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很多,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找到这个地方“父亲在挖废墟……”有没有
  生:有:
  师:好,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很清晰,请座。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能读出很多的联想,请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看看读出来什么。
  生读。
  师:哪个孩子来读,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读。
  师:你听出什么来了
  生:父亲为了救他的儿子不顾危险。
  师: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你们有没有感觉到
  生:三十六小时
  师:三十六小时是多长
  生:一天半
  师: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
  生:挖废墟。
  师:这么长的时间按道理如果不是机器是人应该做什么
  生:休息
  生:吃饭睡觉
  师:父亲有没有做,他就在做一件事,不断地
  板书:挖
  师:挪走倒塌的柱子,他在挖,读下去
  生接读。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父亲和孩子互相信任。一直相信孩子就在等他。
  生:父爱也是伟大的。
  师:这么长时间就在疯狂地不断地挖。要是你会怎么样
  生:累
  师:只要不是机器都会累的,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想象的累时你应该怎么读这首诗
  生:深情地读
  师;来试试
  生读。
  师:很深情,能否再累点
  生读。
  师:是的,已经很累了,他挖了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我们一起来
  生读。
  师:这位父亲就这样挖,挖到没人再来阻挡他,你又读出什么了
  生:因为失去孩子过度悲痛,挖个不停
  师:于是没人阻挡他
  生:因为他失去孩子后,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我们看看这句话“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读出什么了
  生:以前别人阻挡他,他就问是不是来帮我的。
  师:你从再次读出来曾经有人来阻挡他。不能小看这个词,那你们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阴挡过他,为什么阻挡他。
  生:一些好心人。
  师:怎么阻挡的,你读读看
  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为什么要阻挡他,没有希望了,这个时候父亲怎么做,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没人理解他,他便继续挖。还有谁阻挡他
  生:消防****
  师:怎么阻挡的
  生:太危险了,马上就发生大****。
  师:还有谁
  生:警察。我很理解你这样做,这里很危险
  师;父亲怎么说
  生:来帮助我的吗
  师: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了呢
  生:大家以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已经精神失常了
  师:为什么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生:因为好多人都阻挡他,他都说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答非所问
  生:因为他不断疯狂地挖,人家劝他他也不听
  生:因为这位父亲他还双眼直直的,平常别人都不会两眼直直的,所以他们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
  师:真能干,她注意到眼神了,这是呆滞的眼神,这是木讷的眼神,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的眼神,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生:没有失常
  师:因为
  生:他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着他
  师:他企求别人帮助他,没人理他,你会怎样
  生:我会觉得很失望很无助
  师:没人理解他帮助他,这种无助孤独和若闷,当你感受到这种孤应该怎么读
  生:苦闷
  师:你读读试试
  生读。
  师:很不错,你可以叹息了。你来读读
  生读。
  师:很有进步啊。挖了三十六小时,就是在这种孤独苦闷中父亲照相地挖啊,你再读读看,能读出什么
  生读。
  师:你还读出什么
  生:父亲内心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
  生:父亲不顾一切,流血了,衣服破了他也不去补衣服
  师:他注意到了父亲的形象,你关注一下,父亲的样子
  生:父亲在地震中自己受了伤还要挖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很累很累
  师:怎么说
  生:他没有休息,也没吃任何东西,我觉得这位父亲很坚强。
  师:这个我们已经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这
  出示:他挖了8小时……
  师:哪位同学知道破烂不堪,堪是能忍受的意思
  生:已经不成形了,不能忍受了。
  师:再看后面,到处都是血迹,想想什么样
  生:所有的废墟上都有
  师:废墟上吗?读读这句话
  生读:他满脸血丝……
  师:到处都是血迹,哪些
  生:全身。
  生:眼睛、手上、脚上、身体
  师:到处都是血迹,从头到脚,这就是父亲,当你想到这些时,你就会问自己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生:他挖到砾时手会被扎破
  生:到处都是小孩的
  师:当父亲在控出一具小体的一刹那,他会想什么
  生: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
  师:他会怎样
  生:浑身冰凉
  生:浑身发抖
  师:对,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你会怎样读。
  生读。
  师:很好,我听到你们有感觉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生:他挖了八小时……
  师: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生:是爱的力量
  师:讲得好,还有吗
  生:是他对儿子讲的一句话
  师:什么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是吧,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生读。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首诗
  生读。
  师: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首诗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读:他挖了八小时……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父亲深沉的爱。第一节课有同学提到了有几个画面很感动。同学们读一读,用笔画画,画下来还要有感情地体会一下。
  生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师:让你感动,让你觉得这个儿子能打动你的地方
  生:我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师:你从哪个词语读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生:一定
  师:还有哪个词语读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生:无论
  师:这句话没有无论呀,你再读读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师:把只要读重一点。多么信任啊,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能来救大家。还有吗?你还能读什么来。
  生:这个孩子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他刚才跟同学们说了什么,
  生:不要害怕
  师:你想到什么
  生:这个孩子对爸爸非常信任
  师:对,这是对的,就是凭着对爸爸的信任,他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请同学们读读前半句话
  生读。
  师:好,你读出什么?刚才我们说到他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也就是说在底下,你说
  生:我读出了阿曼达临危不惧。
  师笑:怎么说
  生:在废墟里也不害怕。
  师:他不害怕,于是他告诉大家不要害怕,第一层意思同学们害怕了,另外一层是阿曼达不害怕,他为什么不害怕
  生:因为阿曼达的爸爸说过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所以他不害怕
  师:这是他的理由
  生:因为阿曼达认为只要他父亲活着就会来救他,所以他不害怕。
  生:我觉得他会害怕,如果是你的话你被埋在废墟下也会害怕的
  师:哎呀,真好,读书会设身处地的想。同学们可能体会不到,我们顺着他的思路再来体会一下。
  重放录像:我来同学们都在教室,教学楼像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狱,只觉得四周是
  生:黑暗
  师:是无边的黑暗。是
  生:耳边是轰隆隆的声音
  师:对,是房至倒塌的声音
  生:还在父亲小孩哭泣的声音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很无助,
  师:是很无助,甚至被压倒了,还有什么
  生:还有无边的恐惧
  生:在面临灾难的时候我们孩子很害怕。
  师:你颤抖了,为什么
  生:那时四周都很黑,
  生:废墟可能会倒塌下来
  师:那种惨不忍堵的场面时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害怕吗?对,我们有理由七岁的阿曼达恐惧过,颤抖过,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并且影响着同学,他是怎样面对这三十六小时,他会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请你写下来,把这个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生写。
  师:好了吗?写好的小朋友再读一读。
  生自读。
  师:停,谁来读一读。
  生1:你们不用害怕,爸爸答应过我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和我在一起。就算爸爸有危险,其他人也会来救我们的
  生2:如果爸爸死了,我也会死的,不过我相信爸爸一定还活着。阿曼达
  师:有一点我对你有意见。不许说爸爸死,要有信心,我要底下都没死,爸爸不会死,要有信心。
  生3:她会想,我的父亲很伟大,他一定会来救我吗?父亲会哭吗?会伤心吗?同学们都忍受这种痛苦吗?爸爸,快来救我们吧。
  掌声。
  师:你看,你成了明星了。就这样七岁的小曼达凭着对父亲的信心,就是这句话一起读
  生读:无论
  师:就是这句话让小曼达顽强地在底下待了三十六小时,我们一起读,把他们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来当爸爸。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出示:挖到第三十六小时……
  师生读。
  师:父亲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来吧,阿曼达
  放录像(父亲救阿曼达出来的一幕)
  师:同学们,他们几乎经历了三十八小时,现在阿曼达已经逃离了魔,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是第一个伸出小脑袋的,我们再听听,想想他会有什么感受。
  再放录像。
  师:想不想对阿曼达深情地说一句话。
  生:你真勇敢。
  生:阿曼达你真棒
  师:说得长一点的,有吗
  生:阿曼达你真伟大,我们向你学习
  师:内心感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七岁的小曼达,我们深情地把这个结尾读出来
  生读。
  师:不够味道,谁再读读,怎么读。
  指名读。
  师:不错,再幸福一些
  指名读。
  师:是呀,这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幸福
  指名读。
  师:由衷地赞叹。
  指名读。
  师:不错,谁还有读得更好吗?有信心地手摇一下。
  生读。
  师:对,我们一起来,这对了不起的
  师生读。
  师:读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一定有了新的理解,谁来说
  生:这对父与子都是将对方还活着当作自己精神上的支柱
  师:讲得真好,他们是很了不起。
  生:都是无私的
  师:怎么说
  生:因为父亲不只救了他一个儿子,而是救了十四个小孩,阿曼达让同学先出去,自己最后出去。
  师:都是有道理的,父亲为了救儿子付出那么多
  父亲不顾一切的挖,儿子坚忍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
  生:都在一起。
  师:所以我们说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对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他们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精神,力量,我可以失败,可以牺牲,但我永远不可以被征服,人就需要有这种力量这种精神支撑着,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读到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好好想一想,父亲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我们脑海里刻下的是哪一个,请你找一句最打动你的,或者说出来,等一下满怀****地说。
  生找。
  师:好了吗,谁来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生2:他满脸灰尘,衣服……
  师: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
  生3:他挖了八小时……
  师:父亲的这种叫人心痛地爱已经叫人留在心中。
  生4:他顿时感动眼前一片漆黑……
  师:饱含深情。人物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这一段是最生动的
  生5: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
  师:坚决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们金子般的心。他们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回去以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还有回去把字词抄写一下。如果你们感兴趣的时候卢老师还有两本书推荐给大家。一本就是父与子。再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读读
  总有一个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884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