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原文_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继续训练学生按作者的叙述顺序给文章分段的能力,以及抓课文重点内容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自觉的环保意识及民族忧患意识。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以及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的关系。
(二)解决办法
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按提纲自学课文,勾画并理解重点词句,在书旁批注。
(三)对自学提纲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联系实际举例,体会破坏环境的危害。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新课
谁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什么河?(黄河。)你所知道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学生谈平时从课外了解的有关黄河的情况,如河水混浊,水势急,经常决口造成水灾等。)
出示投影片1(根据教材插图绘制)。画面所展示的浊浪翻滚、凶猛暴烈的河水就是黄河水。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以“地上悬河”闻名于世,也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
出示投影片2(根据课文描述绘制的数千年前的黄河)。这条河水质清澈,两岸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风景宜人。你能猜出这是什么河吗?
这也是黄河,是数千年前的黄河。看了这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你会产生什么疑问?(黄河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个问题将在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齐读。
(二)交待学习任务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明确目标)
(三)听课文录音
要求: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整体感知)
全班交流。
1.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指名勾画出讲黄河变化原因的句子,学生齐读。
2.你根据什么确定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找出以下根据:(1)课文题目;(2)“预习”中提出的问题;(3)课文内容的详略;(4)课后思考题。)
(四)自学课文,讨论交流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指名读。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加以理解,除课文“预习”中提示的方法外,还可采用其它方法理解词语。
(2)通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再想想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查看,了解学习自学情况,并适当给以指导。
3.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学生谈话,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4.全班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重点要求读准字音。读后简单评议。着重强调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苦难n4n 不禁j9n 松散s3n 助长zh3ng 叫苦不迭di6
②先指名读读“预习”中提出的六个词语。然后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语,最后让学习谈谈词语的理解情况。1234
摇篮、悬河、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这六个词语可按“预习”要求,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叫苦不迭、随心所欲(这两个词语可先理解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数管齐下(这个词语可由“双管齐下”引申理解。)
(2)交流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情况。
①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指数名同学回答。)
②按作者叙述的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段意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段意的?
学生交流。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第三段(第四、五、六自然段)讲黄河变化的原因。第四段(第七自然段)讲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用综合归纳法概括段意的。)
(3)交流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四段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知道:课文第一段先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却又介绍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不禁使读者产生疑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紧承这个疑问,课文讲了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意思急转,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讲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目的在于继续巩固把段意连起来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上节课我们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进行了初读,了解了主要内容,理清了层次。想想,课文依次写了什么内容?重点讲了什么?(整体感知)
2.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指名读黄河变化原因的句子。)
(二)交待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讨论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体会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把握文章中心。(明确目标)
(三)自学课文,讨论交流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指名读。
(1)细读课文第三段,根据课文内容,用简要的话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在书旁注一注)。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勾画出有关词句深入理解)。试试怎样读合适?
(2)读第四段。思考:为了治理黄河,科学家设计了哪些方案?归纳出要点。
(3)认真阅读全文。思考:黄河的变化过程并不能亲眼看见,但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过程揭示得如此清楚、具体?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4)思考: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学生按提纲自学。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批注、勾画情况。
3.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酌情给以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每组选出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学生理解到位。
(1)交流“自学提纲”第(1)题。(重、难点的处理: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①投影出示书中写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句子。齐读。读后指名用自己的话归纳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归纳。)(板书:气候变化黄上松散开垦放牧水土流失泥沙入河)1234
②这两方面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读出书中有关内容。
③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最后三句话。
你是怎样理解这三句话的?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被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频繁。(板书:堵塞河道决口改道)
④这段话中哪个词最能从逻辑角度揭示这种相互作用关系?(12个“越”字。)
投影出示两组句子。要求学生读一读,比较哪组句子写得好,说说理由。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恳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减产,人们就要多开恳荒地;多垦荒,水土流失就严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一组句子写得好。四个“越”字不但揭示了两个原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突出了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而且使分句之间的衔接更紧密。)
齐读第一组句子。
⑤指导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的后三句话。(12个“越”字重读)。从语调上体现忧患意识。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2)交流“自学提纲”第(2)题。
指名读第四段。
指名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①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②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③合理规划利用土地;④大量修建水利设施。)(板书:治理保护森林规划用地兴修水利)
(3)交流“自学提纲”第(3)题。(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①黄河的变化并不能亲眼看见,但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过程揭示得如此清楚、具体?(采用了大量详实材料。)
②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哪些文字材料和数字材料?这些材料的采用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归纳。
文字材料:对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的描述,使我们确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分析得精辟透彻,发人深省;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数字材料:全文共引用了10个数据:“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每年输沙总量为“十六亿吨”……多么怵目惊心的数字,我们怎能不为”母亲河”忧虑!
③这些材料是如何获得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些材料的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阅读和记载。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材料,作文就能“言之有物”。)
(4)交流“自学提纲”第(4)题。
①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文章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②你能联系实际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受到惩罚的例子吗?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
③小结:是啊,由于人类破坏自然而遭到惩罚的例子举不胜举: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已成为当今全球性三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洪旱灾害日益频繁……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警醒我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让我们从小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1234
5.指名感情朗读全文。
(四)回归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在思想上、知识上有什么收获?(了解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学到了“观察、阅读、记载”等积累材料的方法)(总结)
2.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受益非浅。大家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扩展)
七、布置作业
1.把黄河演变的过程及原因讲给家人听。
2.预习读写例话“注意积累材料”,画出作者归纳的积累材料的方法。
八、板书设计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64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