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教学情境:复习导入后。
 1、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美景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感受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
  (学生看桂林山水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2、师:刚才录像里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2、3自然段。
  师:自己先读读2自然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漓江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让我感受到漓江的水真静,可以用水平如静来形容。
生:我可以感受到漓江的水流动的很慢,所以才让人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那你刚才看到这样的水时,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平静。
  师: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请同学们想象,还能看见江水中的什么景物?
生:也许还能看见小鱼儿游来游去。
生:也许还能看见水草在水底摆来摆去。
师:还有谁喜欢这句话呢?
   (全体学生都举手了)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清澈的美感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无瑕的翡翠什么样儿的?谁来形容一下。
  生:非常非常绿。
  师:第一眼看到这么绿的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惊讶,我从没看见过。
  师:课文中用翡翠这个词语来形容水的颜色,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感悟”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表述”是创新。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以培养语感为起点,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体验为重点。换句话来说:增强了感悟的实效性,就等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我做了以下几点:
  一、在创设情景中感悟。
  感悟需要情感的支撑。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1234
  在教学片断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桂林山水的美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作者的语言文字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我更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学生说能看见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那水有多清啊!而水草的摆动又能感受到水的清洌。这样的回答引起孩子的共鸣。虽然没有文本描绘得那样优美,可我认为这更符合学生的特点,闪烁着童趣的灵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用心感悟。
二、在“诵读体味”中感悟。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感悟美、体验美。
  情境教学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体验,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二.设计理念。
  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获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受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1234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尝试通过“研究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复合片)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师: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
师:(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画面)看,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绿水,非常美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学生介绍时,教师引导侧重于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叙述的语言要生动。)
过渡语:如此秀美的风光,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呢?
三.初读课文
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nga);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
4.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图文结合,研究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讨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整体感觉轻缓,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可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4.总结学法:结合图画读课文——找特点——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领落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通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此时,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身心会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美韵。
(二)运用第二中学到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三)检查自学。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理解“奇”这一特点时,可补充以下内容,帮助学生想象体会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僮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僮,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也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接下来山峰像什么。1234
2.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长期坚持一定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五.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试着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一个充满情趣、富有活力的课堂往往与教学策略分不开。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执教《桂林山水》这课时,本着“循文入境,激发创作潜能”的宗旨,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悦、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41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