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全册教案】人教版第八册全册教案1 古诗词三首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123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123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32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