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12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05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