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8-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想到了什么)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引导自学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
 (教师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汇报
 1、检测朗读
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
生:读诗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用不同颜色表示出的生字,读音很正确,还注意到了古诗的停顿,相当不错了。
    谁还愿意读?
生:读诗
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放课件)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2、理解前两句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好吗?
生:我是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来?
生;我读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黄鹤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生:我读明白了“送到哪”这个问题,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的。12345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呢?
生:我从第二句“下扬州”中知道的。
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到了“下”这个字么?
生:我想是顺流而下吧
师:想象很正确。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生:我读懂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我是从第二句的中知道的。
师:很好,诗中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三月呢?
生: 是烟花三月。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3、理解后两句
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 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
生:没有
师: 为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诗的后两句当中知道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示后两句课件)
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看见什么了呢?
生:孤帆  远影  碧空
生:长江
师: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12345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1、交流积累
师: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2、编写延伸
师:时间真是飞快,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短暂却又弥足珍贵的40分钟已经接近尾声。你们的朝气蓬勃,你们的乐观向上让我如此难以割舍。分别在即,老师也想赋诗一首表达此时心中的感受:
初冬梅月实小逢,吟诗学赋乐融融。
童心稚语留心中,依依不舍师生情。
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下心中的感受么?能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最好。
生:学生汇报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实录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师:听,老师准备的是一首送别的歌曲。(师唱送别)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你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生:赠汪伦——。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桃花潭尺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怎样能表现出情谊深。
  生读。
  生:我想起草的后四句……。
  师:真好。还有吗?还有想起的古诗吗?
  生:我想起了《送友人》——
  师: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打开书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们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12345
  生书空。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
  生:能。
  师:再看看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生:是从黄鹤楼送走的。
  师:告诉我们送的地点。
  生:送孟浩然去杨州
  师:送的目的地。
  生:送的孟浩然。
  师:黄鹤楼了解吗?说说看。
  生:三大名楼之一。
  生:在武汉。
  师:知道了地点,而且在长江边上。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下。黄鹤楼就在长江与武汉的交口处。(看地图)

你知道孟浩然和李白相差几岁?

生:孟比李大十二岁。
  师:不仅是大了十二岁,而且名气也相差很大,李白当时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诗人。
  古诗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生:李白送孟浩然去杨州
  师: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诗句当中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真挚的感情。读得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读。
  师: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的,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名读。
  师:真了不起,第一次读就都读准了,给他掌声。谁再读。
  生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不错,一起来。
  生读。
  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可以看注释,问同学或查资料,开始。
  生自学。
  师:你来说说。
  生说古诗大意。
  师:你再说。
  生2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我不懂西辞。
  师:谁来帮帮他。
  生:西边的黄鹤楼
  师: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生:我想知道诗有什么内涵。
  生:烟花的烟。
  生:碧空尽。
  师:真了不起,学贵有疑,这么多问题,我们着重来看烟花三月,碧空尽,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体会一下诗句的内涵。老师也有小小的问题,你们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个故事。
  生:想。
  师:听完故事,对故人会有更深的理解,对诗句的理解也会更深。
  师讲故事。
  生读全诗。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生:非常好的朋友
  生:生死之交。
  生:也可以说是忘年交。
  生:情深义重
  师:再来读读
  生读。
  师:如果我们对烟花三月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会读得更好的。大家想想诗中的三月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春天。
  师:四月已经是晚春时节,而重庆天气非常好,而且在长江边上,谁来说说重庆有什么花
  生:有花,粉红粉红的……
  师:祖国大江南到处都有,而为什么说烟花三月而不说鲜花三月呢,同桌聊一聊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生:烟花好,表达的意思生动些。
  生:春天到了河面上浮起了一层烟雾。
  生:开得很茂盛。
  师: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烟花三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想象一下。
  音乐(想像花的颜色,花的种类,花的香气,还有还有……)
  师:想到了一些什么吗?美好的词或诗。
  生:五颜六色。
  生:杨柳如烟。
  生:五彩缤纷。
  生:各式各样。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江南美景,烟花三月的景色仅仅黄鹤楼有吗?12345
  生:杨州有。
  师:杨州到处都是繁花似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碧空尽,谁知道“尽”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像江边的大轮船一下就消失了吗?
  生:慢慢地。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一开始是在比较近的地方,到后来慢慢消失了。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句话。
  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中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生读。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怎样?
  生:李白和孟浩然深情厚谊。
  生:天长地久。
  生:真是万古长青。
  师:你是赞美他,可以。刚才有个同学说他们之间是情深义重,可以吗?
  板书:情深意长。
  师: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长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生读。
  指名读。
  师:一个重情的李白。
  指名读。
  师:你想表达出来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吗?
  生:表达出来了。
  师:你还可以表达得更好,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想再试试吗?
  生再读。
  师:我就知道你行。谁还愿意读。
  指名读。
  师:能放下书吗?放下书,女生先来,和李白一起送送孟浩然。
  女生读。
  师: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一起来。
  男生读。
  师:是一种豪壮的送别,来,站起来一起读。
  生读。
  师:其实最好的一种朗读就是带着真情朗读,人间最美是真情。假如我们就在黄鹤楼就在长江边上,起——
  生读。
  师:最后两句天际流(“流”拉长音)
  生:流拉长了有感情一些。
  生:这样读,读出了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的感情。
  生读。
  师:读得再深远一些。
  生再读。
  师:人分千里外,人在一送中,谁没有亲戚朋友呢,愿你们能够珍惜现在与朋友的友谊。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62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