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车险】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曾经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诶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写天安门广场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分别用“----”和波浪线画出。
     学生交流后,我相机引导它们完成课后练习4。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读写结合,学习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学校建筑。
     上完后,我很不满意。学生似乎只是在上了一节地理课,对“雄伟壮观”并没有感觉,也同样无法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于是,我修改了程序,在第二个环节后,添加了一个内容。首先,我出示2-3自然段的三组词语。
    (1)红墙黄瓦   蓝天白云    金光闪闪
    (2)雕梁画栋    汉白玉      盘龙花纹
    (3)横跨    挺拔    矗立    巍峨壮丽     遥遥相对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列,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根据学生思考讨论情况,相机“奖励”欣赏相关图片。这样,学生也许能真正潜入文本,静心琢磨那色彩的磅礴大气,那建筑的精美绝伦,以及广场的宽广。当然,他们还会收获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
     之后,我再让学生带着思考与体会,带着体验与情感来朗读。
     我想对自己说,别舍不得课堂时间,只有充分的阅读与必要的指导,才能真正让教材发挥语言训练与审美的效用。每一篇教材,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体会思考。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的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反思这节课,觉得它成功和不足之处:
1、疏密合理的课时划分。从整体感知,到初读检查,到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既不显吃力,也不显松弛。
2、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和天安门的方位时,我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在完成课后的“寻找广场建筑物”这个练习时,效果却不是很好,我很奇怪,不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回到办公室看了几个老师的教案,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比较单一,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自然学而无味。在学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也没有很好巩固,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因而效果很不理想。
3、课文的第二小节主要介绍了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前的一些景物,门前的金水河,金水河上的金水桥,汉白玉华表等。这些景物作者描写得都非常优美,在朗读中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天安门的雄伟壮丽。如果学完这个小节让学生做做“小导游”,向“游客”作介绍,更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可惜在教学中,我没能很好运用这个特点,有点草率地就带过了,很是遗憾。第三小节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就很简单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用品来代替广场上的建筑物,学生就不会将东西两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混淆。因为这个小节主要向学生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朗读不是重点,只要学生搞清那些建筑物的方位即可。不过,在教学中我也没能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出现学生的练习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结果。看来在钻研教材这一关上,我还是没能真正过关,碰到这类写景文,不能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如何读进文本,再从文本中读出来,我还得不断努力。123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
(一)课堂上有些散。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
(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点滴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的明显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方位有广场的北面,天安门前,广场的中央,广场的南面,广场的东西两边,广场四周。方位词有北面、前、中央、南面、东、西、四周。在教学了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天安门广场时,我采用让学生圈、划、读的方法,加上我辅导,方位应该很清楚了。但在完成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根据方位填写广场建筑物时,好多学生不会填,效果很不好。)我很纳闷,找学生摸底,左思右想,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大多数学生不会看图,不懂图上的方位。不懂图上的东南西北,那文中的方位就更找不到了。说实在的,我班学生大多数来自外省市农村,那里教学质量较差,教学面窄,学生知识面太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补上了一节地理课,如何看挂图,告诉学生:图上面是北面,下面是南面,右边是东,左边是西。掌握了基本看图的方法后,有补充了许多方位词。学生掌握了确定了方位的方法,结合《天安门广场》文中的方位词,填写建筑物就容易了。第二次填写,学生们都填得不错。由此可见,适当提供些课外知识,有利于语文课本教学的发展。123
   〈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既是独立的,又是有联系的。每个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不同方位的一些景物。天安门前的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桥,桥上有汉白玉华表。广场中央有纪念碑,纪念碑四周有十幅浮雕。广场南面有毛主席纪念堂,广场东西两边有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场四周和毛主席纪念堂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文中文字对这些景物描写得很优美,突出了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运用不同的方式读,读出景物美,在朗读中感悟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让学生拓展说,说出美,在说中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可事与愿违,这读、这说都不能体现出天安门广场雄伟壮丽,学生感悟不到美在什么地方。这说、这读效果不好。怎么办?我想了想,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去过北京吗?回答是一个也没去过。我恍然大悟。书上的文字、图片是“死”的,没有一种直观的视觉。如果能够把广场的景物激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直观中游览一下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一定会在学生头脑中流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给学生增加了一课,在电教老师的帮助下,运用媒体,让学生上网。在网上游览北京天安门广场。在游览过程中,我结合文中文字,指点解释。学生们在媒体的帮助下,对天安门广场有了直观的认识。回过来再让学生读,读得有感情了,感悟到了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让学生们拓展说,说得内容丰富了,词汇优美了,在说中感悟了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由此联想到,恰如其分地运用媒体,有利于语文课本的发展。
改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反思,不断探究,我们的语文教学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13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