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历史教案]虎门销烟(国标本教案3篇+练习+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123456789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123456789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1] [2] [3] [4] [5]  下一页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板书课题,解题。
  3、读了课文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1、“泄、侮”按笔顺描红。
  2、“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指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细读课文
  3、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2、细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
  (3)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123456789
  说说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④指导读课文。
  5、再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这部分说话训练可在学习相应自然段时在老师指导下就完成,不必放入第3课时。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句子,体会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思考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硝烟开始→百姓欢呼→硝烟结果→伟大意义
  3、指导复述。
  (1)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2)指名到讲台前复述。
  (要求尽可能用上书上的有关词语)
  三、练习说话,写话
  1、出示幻灯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板书:撒盐抛烟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5、练习写话。

  板书:
               2 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打击 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表明 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悔的精神。123456789
   5、增强诊断矫治意识,提高自我诊断矫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初读,基础性诊断
   1、揭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质疑。
    (1)请学生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交代学法: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深入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位,引导探究,理解性诊断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
    (2)读书汇报交流、小结。
   2、细读第六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读书汇报交流(注意理解“壮举”“嚣张”“气焰”)
   3、研读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壮观。
     思考:a、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
        c、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观看?
    (1)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小结方法:回顾我们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采用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下面我们还用这个方法学习下文。
  三、自读领悟,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再读第六节和第一节。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一、六节。
  四、迁移内外,读说结合
   1、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课文用什么词三件事连起来的?(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有时我们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5、练习说话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预习与自学
   ⒈你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吗?你听说过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吗?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⒉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水泄不通 欺侮 销毁 虎门寨
   ⒊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和鸦片的危害。123456789

  ●练习与作业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分外(fēn fèn)   应邀(yīng yìng)
    ·          · 
    身着(zhuó zhe zháo)朝服(zhāo cháo)
     ·         ·
  二、看拼音,写词语
     yán bā   xiāo huǐ   yā piàn
    (    )  (     ) (     )
     lì shǐ   zhuàng jǔ   qī wǔ
    (    )  (     ) (     )
     shuǐ xiè bù tōng   zhèn jīng zhōng wài
    (         )  (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难闻的(  )  伟大的(  )  沉重地(  )
    嚣张的(  )  宽阔的(  )  迅速地(  )
  四、摘抄课文中形容人多的词语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形容人多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彩旗( )( )  ( )( )中外
    水泄( )( )  ( )千( )万
  六、选词填空
    持续 继续 陆续
   ⒈下课了,同学们()走出了教室。
   ⒉我军()奋斗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
   ⒊他休息片刻,又()思考起来。
  七、读课文,回答问题
    老百姓看到鸦片被销毁了,激动得跳啊,叫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林则徐一声令下,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下盐巴,再把缴来的鸦片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⒈这段话中工人们销毁鸦片的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123456789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123456789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123456789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摘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7-8期)

 

上一页  [1] [2] [3] [4] [5]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94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