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情点燃生命]以激qing点燃激qing――《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上午第二节课上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感觉挺好,略记如下:
第一板块,高唱国歌谈感受。
学生通过自己唱国歌,结合教师祟的国歌歌词,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学生的感受是片面的、零星的、散乱的、缺少深入思考,但这毕竟是他们没学课文前初浅的思考。
第二板块,读出自己。
主要设置了三个提示,便于学生定向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你对哪些句子有了深入思考?
你从课文的语句在想到了什么?
实践证明此三个提示,是有效的,许多同学发言时自选了题目,有话可依,有话可说。杨帆针对“魔爪”一词谈出了自己深入的思考,他仿佛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丑恶的嘴脸和歹毒的用心,他想像许多的抗日义勇军一样,团结起来斩断敌人的“魔爪”。
第三板块,读出问题。
本想学生没有思路,我想了许多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教师的预设。他们提出如下问题:
国歌原名什么?
这首歌作词是谁?
作曲又是谁?
国歌是怎样谱写出来的?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为什么把国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本环节我设置的几个问题,形同虚设,因为学生们都想到了,我真高兴,孩子们已经走出了字、词、句的粗浅认识,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且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我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
第四板块,深入品读。
本环节共设置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当时,田汉为什么写下这振奋人心的歌词?
聂耳为什么要谱出这样雄壮激昂的进行曲?
因为国歌创作的年代离学生久远,此外需要设置铺设,弥补学生这段历史空白。因此这两个问题后面呈现了许多抗战时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战志士的敬仰,也就深入理解了田汉和聂耳创作的渊源和原动力,感悟到他们激昂的爱国情感。令我欣慰的是:学生能够找出了文中最重要的几处相关语句来解答,我真为他们超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感到吃惊。
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
前进!前进!前进!进!
通过对上面几处句子的剖析,学生理解了音乐创作的最重要源泉——激qing,也就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学生通过看图片和老师富有激qing的讲解,真正理解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真正寓意,同时也理解了周总理提出的意见的真正用意——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通过理解“前进!前进!前进!进!”,学生领会到了革命战士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进而深入理解国歌的那振奋人心,激励、鼓舞、呐喊、引领的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具大作用。
第五板块,深思突破难点。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为什么把国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本文的重点。正因为前面问题的深入理解,同学轻松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第六板块,再唱国歌,深入品味。
在学生理解了苦难的旧中国,残忍的侵略者、英勇的革命志士和国歌所代表的中国基础上,学生斗志昂扬、慷慨激昂地唱起了这雄壮的国歌。
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时,你想对我们伟大的祖国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孩子们深思国歌的现实意义,再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日记题目:祖国我想对你说。让孩子们课堂上言犹未尽的思绪尽情地流淌吧!12
回顾本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
1. 澎湃的激qing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精细的预设和提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3. 适当的“补白”拉近了学生对那个年代和人物间的距离。
4. 恰当的课外延伸,把学生的爱国情感带到了课外。
5. “抓大放小”,适当变序,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没有反课前预设当成牵引学生思考的缰绳,教学流程随学生的所思所想做了适当调整。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03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