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皮肤干燥粗糙怎么办】《手上的皮肤》教学评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刚才我很认真地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手上的皮肤》这一课。
《手上的皮肤》是一篇说明文。在表达上层次分明,每段话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顺序,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的皮肤、褶皱、指纹、指甲等知识,使学生在学了前两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有关手的特点和用途,从而更加珍爱自己手。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我们每个人听完课,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教学,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量体裁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陈老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本文结构特点,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方以,而是先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教学,不拘一格。尤其在引导学生总述段时,老师适时板书:“用途多,学问多”这六个关键字,让学生围绕这一重点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手有哪些用途?”等,这样,很自然地将知识点和重点迁移过渡到文章中间的分述部分,让学生从中体会手的用途,从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二、“教”与“学”的关系把握得好,“扶”“放”得体。
在完成首、尾段的学习,又指导学生学习了每二自然段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一读,二找中心句,三动笔画用途、特点,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扶”得好。接着放手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以小组合作、同桌互助、独自探究的方法分别学习其余分述段。这一设计,准确把握了“教”与“学”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式”,摒弃了繁锁的逐段分析、讲解,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老师真正是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积极地学习,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三、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特点。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教师始终抓住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进行教学,如:引导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分段;教给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讲清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如:本文涉及到的:数字说明、对比说明、比喻说明等。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为学生今后学习写说明文奠定了基础。
四、适时拓展,强化主旨。
在全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与“手”有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非常之必要:既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手的奇妙,进一步体会到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手。这个环节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了强化作用。
五、板书设计精炼、巧妙。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只用了20余字,就把文章的重点突显出来了,而且做到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再配以形象的手的简笔画,更是生动、有趣。由此看出,陈老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板书设计水平。
另外,课后开放型作业的设计,是把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延伸到了课外,老师依据教材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布置了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父母(或老师)的手,写一篇文章。这一设计,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体现了“大语文” 教学观,体现了开放性原则,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12
运用直观、实际、现成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手进行教学,又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让学生看、摸、比、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学生一头扎进童话般的情境,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朱熹老先生说过:“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言教学中“读”是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从学生读的形式看,还是从读的次数看,都感觉太少,读得不够到位,这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
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再细心些,如:题目《手上的皮肤》少了一个“上”字,建议下次认真检查或课前进行演练,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失误。
在时间安排上,还欠合理,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学生自学时间相对少了些。
……
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81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