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设计】《渔歌子》说课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渔歌子》位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本组选编内容全是描绘的山乡田园风光: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飘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段,进而进行综合性学习。《渔歌子》便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的。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于景,写景简洁优美,以词入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怡情山水的“渔歌图”,让我们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学生到了四年级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内容,学习这类教材也有了一些基础,能够在认知内容的基础上作深层的思考,体会词中的意境。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了解了教材所处的位置,结合年级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识记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于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其中,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关于教学程序设计,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由一幅优美的山原风景画,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
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这里可以给学生补充讲述一些有关词牌的知识,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在课堂上作个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继而由题目入手,从学生想到的“渔夫、渔歌”引入到词的教学。
  2、感知诗词大意的环节。
    关于古诗词的朗读有这么几个要求,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对词的意境有个大体了解,需要读通、读熟,读明白。让学生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这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可以增强对词的感悟,带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会徜徉在语言文字中,课堂上响起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词的韵味就彰显出来的。
3、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
《渔歌子》勾勒出的是一幅浓郁的江南风味的垂钓图。颜真卿曾称赞它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教学中以画的角度来学习欣赏这首词,分以下几个步骤:
  (1)墨线勾勒,江南春景物繁多。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不是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吗?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学生初读词,就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在头脑中摊开一张画布,根据词的内容,具体到意象,你会在纸上画上哪些景物呢?学生很快会从词中发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让学生再去读词,看词中还隐藏着什么景物。学生会由“青箬笠、绿蓑衣”知道画中还有人。似乎至此,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均已跃然纸上。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2)浓妆着色,江南春五彩缤纷。
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能诗擅画的张志和,你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幅画呢?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词,词中描写颜色的词有“白、青、绿”。再让学生读词琢磨,看,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在粉红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青色鳜鱼在水底游动,诗人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看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意向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12
(3)配乐读诗,江南春生机勃勃。
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声,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品出不一样的韵味,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这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4)联系作者生平,使感悟从诗句走向内涵
向学生介绍作者背景,加深理解:诗人张志和仅仅是贪恋美景而乐而忘返吗?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
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 “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课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作诗和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不须归”的理由。
那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看看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的问题?
师:贤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然后问:“弟弟呀,你为什么不归?”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设计这个对话学生能很轻松地进入诗中,张志和“不须归”的心声就会从学生的口中涌出,对“钓”的文化含义,学生能简洁的接受,深刻的感悟。读写结合,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词的诵读,便是要在这样入情的心境中,才能有所感悟。
(5)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先填写传唱《渔歌子》或《渔父词》,让学生试读,找出两首词的不同。
这里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到字里去,读到词的背后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江南春才更显韵味。
假如我们来到浙江湖州我们会看——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我们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就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在学生深情地诵读中,让他们搜集张志和另外四首《渔歌子》诵读进一步感受古诗词文化。一首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希望自己与孩子们一起都走进了词人他那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36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