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节是什么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质疑问难,,初步理解诗文中关键词的意思。
 3、通过以往学习文包诗的经验,自主学习,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23课  指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课题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 逢:遇到
 ★ 佳
 ① 佳节指的是什么?
 ② 注意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字。
 ★ 倍:更加
 ★ 思:强调读音  字形:念的上面是个今。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文章和我们前面的《小露珠》 《石榴》不一样,和第3课古诗两首也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再读一读课文,能找到和诗句对应的文章内容吗。
  三、读文质疑
  要想理解诗句,读懂文章是基础,请你读读文章,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扶老携幼  
  ① 你猜猜看“携”的意思。
  ② 幼的左边是个幺,表示最小的孩子。古时候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个孩子,那时小朋友都有弟弟妹妹,最小的孩子当然力气也很小。幼表示的就是(很小的孩子)
  ③除了孩子还有老人,人们可能扶着谁?带着谁?
  ④这就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茱萸
  ①看部首,猜猜看茱萸是什么。
  ②为什么重阳节人们要头插茱萸呢?
  ③除了登高远眺,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
  ④在古代,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就叫重阳节。这就是诗中说的佳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人们会—;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人们会—;农历正月初一的新春佳节,人们还会——。⑤这些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围绕着这些佳节,也留下了许多诗作。
  ★天各一方
  ① 文中写了谁和谁天各一方?各在何方?
  ② 出示课件,完成简笔画
  (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是王维的兄弟写诗的话,那题目应该叫做——
  ③ 再读读句子,你知道天各一方就是指(距离非常远)
  诗中用了一个字表示(遥)
  四、识字写字
  1、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写写生字。请打开习字本,你想提醒大家把哪个字写好。
  2、教师重点指导“重”的笔顺
  3、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文对照,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格外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诗文诵读中初步感知诗人所用“独”、“异”、“倍”字的巧妙。
 4、补充积累古诗《杂诗》123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通过诗文对照读课文,有了很多的感受,还和张老师一起解决了自己的一些疑惑,你们真了不起。
    小朋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到佳节时就会倍思亲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二、诗文对照,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根据学生交流“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机进行以下三个环节:
  (一)、因为两年远离家乡而倍思亲
   a)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王维的孤独,课文里说——(出示第一节,引读、再指名读)
   评读:一年365天,两年730个日日夜夜,都是一个人在长安呀!
   评读:王维才17岁,也才是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啊!
   b)离家两年,长安不是王维的家乡,在诗中用了一个词就是“异乡”。课时毕竟两年了,也该会有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为什么王维还会觉得自己是长安的“客”呢?
   是啊!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这里比家乡更繁华,这里有获得求取功名的希望,但这里没有——(引说)长安没有亲人、长安没有熟悉的乡音、长安没有家庭的温暖等。难怪作者说自己是——异乡的异客啊!
    同学们诗的语言很精炼,一般用词不重复,但是这里连用两个“异”,就为了告诉我们诗人非常——(引说)孤独,你看,全诗28个字,第一个字就是“独”啊!
   c)  指导读好”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读好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
   d)小结:有这样长达两年的,深深的孤独,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看见别人过节团圆而倍思亲
  1、出示第二小节,边读边想,在街道旁,在山路上你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什么了?     是啊,重阳节这天,真热闹啊!
  2、再指名读第二小节。你们听,他读的时候感情有变化吗?为什么这样读?谁还能这样读一读?
  3、小结(看见他人全家团聚,热热闹闹,再想想自己一个人,王维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诗人回想起以前和亲人在一起过节的情景而倍思亲
  1、你从哪句诗看出以前过重阳节王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少一人)
   是啊,离那么远都知道兄弟们重阳节一定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就是因为每年都是这样的啊!
   2、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总要”“手挽手”等词和感叹号等标点体会到往日亲人们一起过重阳节的亲密、幸福、和彼此的思念)
   3、是啊,可是现在“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图)兄弟们会说写什么呢?4、谁来把最后两句诗读一读。指导朗读,最后的“少一人”可以处理地慢一些,低沉一些。
   4、小结:兄弟情深,忆往日之快乐——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啊!123
(四)、同学们,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仅仅是在重阳佳节王维才倍思亲吗?
(引导学生述说每逢新春佳节倍思亲、每逢端午佳节倍思亲、每逢元宵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
    今天这句诗已经成为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在中华传统节日到来时的共同心声,那就是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课题也用了而这句诗。
   三、同学们你思念的时候会干什么?而王维把自己的思念通过笔尖流淌,成了一首首诗。
   1、出示《杂诗》
                     杂  诗
                 (唐) 王维
                 君 自 故 乡 来,
                 应 知 故 乡 事。
                 来 日 绮 窗 前,
                 寒 梅 著 花 未?
             注释(1)、来日: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
                 (2)、绮(qǐ起)窗:雕花的窗户。
                 (3)、著花未:开了花没有。
  2、自己读一读,并根据注释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3、诗人是想念家乡的窗前的梅花吗?(是想念家乡亲人)
  4、感情朗读
    四、同学们,诗就是这样记录着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诗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韵味儿,更美好。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212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