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广射虎》]《李广射虎》系列解读及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网上搜索一下,终于了解了文包诗(以前没有在意)的相关知识:“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这就告诉我们,文包诗指向的教学侧重点应是诗,文是手段,诗是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李广射虎》一文实是对《塞下曲》一诗的误读。当然,误读不是正解的对立面。李广事迹载于《史记》,不过很多人知道李广的神勇和箭术,往往是这首诗的作用,这应该出乎卢纶的意外,因为他本意是将这首诗献给赏识、提拔他的浑瑊将军的。随着诗的流传,李广的大名家喻户晓,浑瑊是谁,几人知晓?这不能不说卢纶妙笔和《塞下曲》奇特的魅力。今日读来,我们似乎可以直接把《塞下曲》作为李广的赞歌。】
唐【有唐一代,尚武之风盛行,虽文人也能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言壮语,更有李白仗剑游侠的豪迈之举和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荡气回肠】代诗人卢纶【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朱泚之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军营生活,使卢纶诗风较为粗犷雄放,关于军旅边塞诗,写得极有生气,特别是组诗《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及。因他的诗受到德宗重视,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正当他在官场将要青云直上的时候,生命却终结了。有《卢户部诗集》】写过一组以《塞【边塞(第四声),即后一段中“边境”】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组诗共有四首,借用汉代名将李广来歌颂当时英勇无畏的边关将士(诗人有意识地把将军同历史名人李广相提并论,这就起到以古喻今、赞美欣赏他、重用他的中唐名将浑瑊的目的)的。这一首是该组诗的第二首,全诗显得气氛紧张,节奏紧凑,简直使人有不敢喘息的感觉】是这样的:
林暗草惊风,【读“林暗”一词,“逢林莫入”顿时蹦进我的脑海。黑暗的树林往往意味着阴谋与险恶,让人的心狠狠地揪着。草惊风:即“风吹草动”,形容边地野草在疾风中颤动。一阵风刮过,在最短的时间里,凉透了我们的身体和内心:“莫不是要发生点什么?” 古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这里是用“惊风”烘托猛虎出林的气势和氛围】
将【第一声】军夜引弓。【引弓:开弓。敌情不明,弓箭开道。这一招,曹操最擅长,稍前一点,黄祖在对付孙坚的时候也用过。卢纶的知音浑瑊作为一代名将,倒也不是徒有虚名,该是智勇兼备型的】123456
平明寻白羽,【作为诗句,难得一见的大白话。白羽:指箭,因箭的尾部装有白色的鸟的羽毛】
没在石棱中。【没:音mò,陷没,指箭射入石中。石棱(léng):即棱石,指有棱角的石头。写“箭”么?no!言在此箭,意在彼将——浑瑊将军实在是要好好感谢自己的眼光,没有白提携卢纶一把,没有卢纶,有几人有得识你浑瑊的机会?一身智谋,一身武勇,泯于烟海矣。】
【疑惑:从分段的角度来说,第一自然段和这首诗是合为一个段落,还是分开为两段?从标点是“:”来看,当为一段】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第一声】军”的李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途中,射杀追骑无数。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古之名将,惟有被金人畏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飞与之一拼,不过,岳家军是弱者(大宋)中的强者,是当时的另类;李广是强者(大汉)中的强者,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
【本段的教学,抓住“神勇无比”一词,这是本文也是本诗点睛的词语,是对李广的勇武最凝练、最精准的概括,一个“无比”体现了李广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暗。因月色暗淡,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叫“朦胧”。自然环境的幽暗给置身其中的人特别原本警惕性很高的军人的判断带来难度,也为后文误“石”为“虎”提供了最好的注脚。这里的朦胧该是恰到好处的朦胧,稍微清晰一点,不会有误判,因为长年驻守的惯将们视力和判断力可是相当的出色,想骗过他们的眼睛,是一件易事么?黑透了,目标模糊,方向不明,焉能一箭中的,没入石棱,再也拔不出来?言虽简,意实深,意味悠长】,李广带兵外出巡逻【少数人组成的精干的小部队巡查、警戒以保证大部队的安全】,路过一片松林【林。对于军人来说,树林是个敏感的地方。尽管天天巡逻,或许天天都会经过此地,但谁也不能保证眼前的树林还是昨日安宁的树林,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可以想见,每天看到树林,带队长官定会拔出佩剑:“刀出鞘,箭上弦!”士兵们顿时神经绷紧,如临大敌】。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草惊风。长时间的静谧,让将士们的神经越绷越紧,初次巡逻的新兵蛋子保不准冷汗早已浸透了全身!随风飘来的任何声响都会触动他们心底最柔弱、却也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此时此地,草木皆兵不再是小说所描绘而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的确,哪怕是不经意的一点声响很可能会要了其中一个或左右人的性命。言虽寥寥,紧张之极!】。李广想到【此时才想到,来得及么?真所谓“说时迟那时快”!】这一带常有猛虎【果真是猛虎么?有这种可能,也会有其他的可能】出没,便用警惕【音tì,意即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近义词:警觉、小心等,此处说明李广的战斗经验非常丰富】的目光四处搜寻着【当然,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yǐng yǐng chuò chuò,意即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真切】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发现目标,不由分说,立即动手,符合军人必备的特有的快捷,即“动若脱兔”】拈【音niān,指用手指捏搓或拿东西,这里当是用左手举起弓】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将军夜引弓。虽遇紧急情况(甚至敌情不明),但忙而不乱,拈弓、搭箭、运力、射击,一气呵成,绝无半点拖泥带水,着实是名将风范】。“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从后面的行文断定,将军带队伍回营了。遗憾!作为一代名将,一箭射出就解除警惕吗?最起码也要伏于原地或有序散开观察一定时间,何况,你能确定前方是老虎、石头,或是敌军(倘若是敌军就糟糕了,你发现的是敌人的潜伏部队,你射中的是敌军中的“邱少云”,就贸然后撤,还敢想后果么)?】。123456
【“一阵疾风……”和“猛然间……”两句话是对李广临危不乱和神勇无比的大将风范的最生动精彩的描绘,也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平明寻白羽。想必,将军一大早就给副官下了这样的命令:“带两人把老虎拖回来!”随便的怀疑就能断定是猎物而不是敌军?“大意失荆州”啊,对了,他们没读过《三国》。总之,思考不够缜密,欠周全】。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第四声】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谢天谢地!幸好是石头!意外中的意外】!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没在石棱中。充满奇迹的夜晚,将军的形象立即高大起来,于卢纶而言,最赏识自己的人如此武勇,何幸如之;于全军而言,跟这么牛的将军并肩作战,何幸如之?就像巴顿将军对自己的士兵们说:“将来,你们可以骄傲的跟自己的孙子说,当年是和****的巴顿将军一起并肩作战的!”】。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一句,充分体现了李广不但射中目标,而且给目标以致命的创伤,这是“没(mò)”的真正内涵。
文包诗的教学历来为大家争议,教学目标究竟是指向何处——文?诗?很赞同汉韵的说法:“紧扣诗歌,浓墨重彩;潜心会文,升华情感;工文统一,相得益彰。”会文需潜心,潜心的目标指向浓墨重彩的紧扣诗歌。潜心会文,重在紧紧抓住“猛然间……”和“那白羽箭……”这两句最能体现李广箭法高超(稳、准、狠)的语句,这是李广神勇无比的具体表现,会文之所以要沉潜下去,就是要尽量避免“神勇无比”成为一个符号,一句套话,要还原李广无比的神勇。如此,李广的神勇无比才会悄悄走进学生的心中:怪不得李广去世几百年后卢纶对他还是赞不绝口——对他赞不绝口的又岂是卢纶一人而已!问题是:怎么做,才是诗教的浓墨重彩?】

卢纶和《塞下曲》解读:
卢纶为什么写《塞下曲》?写给谁的?浑瑊还是自己?……
卢纶的官运一直不佳,因屡试不第,而倚仗其出色的交际能力混迹于达官贵人之间,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有宰相元载、王缙,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瑊、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卢纶与之交往的,还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仕、升迁大权的人物,如皇浦温、鲍防、黎干、卢甚、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级官员和名门子弟则更多。与一些著名诗人的交往则更无须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卢纶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唐代诗人的社交有一种挺有意思的方式——干禄。干禄,就是求禄位,求仕进。当然,干禄不是唐人的发明,《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汉王充《论衡·自纪》:“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梁书·明山宾传》:“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诗人奉上专为待结交的权贵而写的诗歌就是干禄。最有名的干禄诗要属孟浩然写给时任宰相张九龄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卢纶的社交如此活跃,结交的权贵如此之多,想必写干禄诗也花了不少心思。得于权贵们互相推荐,在边将浑瑊的幕府工作。长时间跟随浑瑊驰骋沙场、慷慨悲壮的边塞生活丰富了他的生活,锤炼了他的意志,也坚定了其建功立业的志向,组诗《塞下曲》就反映了他在此阶段的心声。自称“上不疑我”的一代名将浑瑊将军在长期征伐的过程中锻铸的无穷魅力令其跟随者倍感振奋,俱以从之为荣,深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影响的卢纶无法例外,其激烈的诗人情怀让他不能自己:浑瑊将军,非李广不能比!四首《塞下曲》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得遇“李广”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我就是李广该……真不敢想!长时间的怀才不遇总是一件让人神伤的事情,陈子昂登幽州台(传为古拜将台)就有过这样的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番雄心天地可表!一旦展露才华的机会来临,便纷纷像李白这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卢纶难道不是这样?也不能藉此就说卢纶是个官迷,是个屁精,呵呵。从诗的意境看,卢纶远比陈子昂慷慨,也比李白含蓄得多,歌颂李广的同时,歌颂了浑瑊;歌颂浑瑊的同时,也袒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短短20字组成的四句话,看似简单,意实涵咏,余味悠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豪情万丈的人,却在刚刚引起唐德宗注意后的不久,便撒手人寰,谱写了又一曲英雄悲歌!123456
当然,教材编辑考虑的肯定比我辈深远得多,教材编辑时自也不用考虑此类“误解”,我们在教学时更不必跟学生讲这些。采用文包诗这种极富趣味的形式来学习古诗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推广,但不能以“文”来替代我们的理解,来替代学生的理解。学生似乎也不必要过于深刻的理解,学习故事的目的当是感受古代文字的美,有时候,这些美往往是朦胧的,不可言说的,一种意味,一种感觉,激发着学生内心最敏感的区域——怎么做?似乎说着说着就掉进一个圈儿,不教,肯定不行;教了,可能达不到这样的预期,如何教学?继续留白……

历史的李广和《李广射虎》中的李广解读:
李广,绝对是个英雄,悲情英雄,或许可以说,李广的一生就是个“杯具”。
历史的李广是司马迁书就的,当然,司马迁也是个杯具,读《史记》,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身上洋溢着浓浓的英雄情结,就连刺客、走卒中的英雄也能入他的眼,何况出身贵族、骑术箭术俱独步当朝、被敌人畏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推而广之,古代具有英雄情结的读书人远不乏人(现在也是不少),将李广作为歌颂对象的就多了去了:卢纶的《塞下曲》为我们熟知,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杜甫的“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等更是将李广的英雄形象刻画得神乎其神。同时,为李广叫屈的声音也此起彼伏着:苏泂一声长叹:“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王勃信口而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维在《老将行》中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连李广自己也很纳闷:从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却很早就能封侯,甚至官至宰相,位至三公。纳闷之余,还找了算命先生,得到一个荒谬的结论:坑杀降卒,故天谴之。甚至最后在迷途失期之后,不屑辩解(只怪自己命蹇,何必辩?“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然自尽,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出于对英雄的敬仰,大家多对其寄语赞颂或叫屈,很少有人顾及分析李广“难封”的缘由。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早就提及,不过他生怕有损李将军的高大形象,故而只是约略暗示,便又回到歌颂的大道上了。李广是个英雄,但不是圣人,更不是完人,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是一个血肉丰满、优点和缺点都极为突出的英雄。典属国公孙昆邪眼中的李广“自负其能”,有逞个人英雄主义之嫌;追杀射雕者、“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显示了李广无视大局、狭隘的战略眼光;立斩曾严格履行公务的霸陵尉,睚眦必报、目中无人的禀性暴露无疑;坑杀降卒更是毫无信义之举;作为将军“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鬬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简直视作战为儿戏,视属下成千上万士卒的生命为儿戏。综上,李广是将军,“飞将军”,可以冲锋陷阵,但不能当大将,因为他欠缺大将的战略眼光、战略素养和包容一切的胸怀,汉武帝怎会用他?所以像陆逊那样的书生都可以拜大将,李广不行。不过,从《亮剑》热播不息、李云龙赢得如此多的粉丝来看,有缺点的英雄显得更加可爱,这也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文人和草根如此推崇、喜爱李广的原因。123456
《李广射虎》中的李广,就是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一个无法复制的超人和传奇!误石为虎是一个可爱的失误,由于三位作者(司马迁、卢纶、《李广射虎》的作者)的渲染,这个失误完全在情理之中(朦胧,真美)。然而,“中石没镞”确是一件亘古未闻、惊世骇俗、非人力能及的奇迹——李广,一个神一样的英雄横空出世,他的光芒掩盖了与他同时代的诸多名将而显得卓尔不群。你看,身经百战让他拥有足够的警觉,即使一阵风刮过野草发出的“沙沙”声,也能令他立即想到:“有情况!”;你看,“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面对猝然而至的敌情,不假思索便娴熟地拈弓搭箭,并一箭中的,不仅如此,“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完美的诠释了“稳、准、狠”的内涵,试问古今名将几人做到?此即“神勇无比”也!
因此,李广“神勇无比”的具体表现是“箭术高超”,“箭术高超”的具体表现是“稳、准、狠”。

《李广射虎》教学目标的确立:
干国祥在《构筑理想课堂》中关于三类目标的阐释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想想看,也颇有道理。三类目标与三维目标是兼容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三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三类目标的确立似乎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方向。因此,不妨用三类目标的方式架构一下《李广射虎》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许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之嫌,权作一种尝试,在结束教学以后再做自省吧)。
先复读一下干国祥对三类目标的表述——
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附着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多属于此类目标。
当然,这仅仅是目标架构的思想来源,即使面对同一节课,如《李广射虎》,也会因为教者和学者的不同而使目标的具体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对学生所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的差异会很迥异。教学三(1)班,我常常受困于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在以前的随笔中多有提及,诸如识字很少、会写的字异常少、朗读水平低等,因此,在目标确立的时候,更多兼顾了客观的学情(这也是上学期上公开课《第八次》的教训之一)。
综合学情和课文练习的暗示,将十五个生字的认读、组词和读通课文设为a类目标,将诵读《塞下曲》和通过品析词句来感受李广的神勇无比设为b类目标,将加上想象说说《塞下曲》的意思和诵读前贤歌颂李广的名句列为c类目标,作为学习课文的延伸。第一课时重点解决a类目标,b类和c类目标将在第二课时达成。下表就是本课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
a:
1、准确认读十个一类字“唐、卢、组、期、逻、惕、搭、猎、呆、扎”和五个二类字“棱、朦、胧、搜、绰”,并能给每个一类字组两个词语;123456
2、读通课文中的每一句话,力争“不添字、不漏字、不破句”。
b:
3、诵读《塞下曲》,尽量熟练背诵;
4、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理清李广射虎的经过;
5、细读文本,抓住“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射了出去”和“那白羽箭深深地……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两句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在箭术高超(稳、准、狠)上。
6、学习引用文中相关语句特别是上述两句话来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c:
7、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8、诵读前贤追思李广的诗句,升华李广的形象。
9、感受“文包诗”的写作形式;
    很希望学生能预习,不过,无数次努力的徒费告诉我: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几乎没有人回家会碰书的。无奈之下,只能将预习作为第一课时的重要部分。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127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