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培训心得|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六册教学培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编写说明
   本册教材仍沿袭前面五册教材的编排特色,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全册共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七单元《特产》为开放单元。这些主题有展现自然世界的风貌的,如春天的脚步、可爱的小生灵、奇妙的石头和走进森林;有反映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如亲情、读书等;也有表现人类智慧和文化,讴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如智慧、尊重与平等、观察与发现、奉献和书信等。每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全册共33篇主体课文,有诗歌,有故事,有书信,也有说明文,加上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和古诗,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可使学生在学习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第六册所选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的充满童趣,有的表现出睿智;有的凸现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有的赞美了人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切合中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语文天地的设计同三年级上册一样,分为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等五个栏目,金钥匙和自检仍沿续。
    ◇日积月累
    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练习,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喜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以第一单元为例(见教科书第7页):
    ●写下面加点的字时应该注意什么--辨析字形,发现字的易错点:
    礼物的礼--示字旁,只打一点;  博大的博--左边是十,和竖心旁区别; 幼小的幼--左边是幺,不要写成绞丝旁;不幸的幸--下面部分比羊字少一横;  染--上下结构,右上角是个九字;(可编故事记忆)  缺少的缺--左边是缶字旁,需要牢记笔画;承受的承--中间部分是横撇、立弯钩,不要写成竖钩;  勇敢的敢--反文旁,四笔构成。
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时,可采取多种形式,编字谜,编故事,找形近字对比等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观察、比较、辨析,掌握这部分字的字形特点,从而能够正确书写。
建议这部分内容结合在检查预习中进行。(组1、2、3、5)规律:引起学生注意,其一,写字时不要多或少一点、一竖、怡珩、一瞥、一捺等;其二,牢记字形结构,形象记忆;其三,注意字的重点笔画与偏旁;其四,对比较生疏的字要懂得辨析,发现记忆方法。
●比一比,组成词。
这一联系内容可以说是重点,意在于减少学生的错别字的产生。十二个主体单元就有9个单元出现,具体在组3、4、5、6、8、9、10、11、12。练习时要注意,不咬只是纯粹为完成单项训练,而要让学生掌握方法,牢固记忆,学会运用,从而不在运用中出现错别字。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比较同一组词在结构与用法异同,再进行组词(或扩词),最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运用(造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抄一抄--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常用词语的积累。
这些词语有的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的是常用书面词语,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在语境中使用汉字。组成这些词语的汉字,不完全是生字。但这些词语是要求掌握的底线。
    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写、积累,并鼓励学生从文中和课外读物中再摘抄一部分自己喜欢的或是认为重要的词语。摘抄的同时要求练习使用。例如用词语造句,找近反义词,读原句体会词义等。
这一题每一行后面,留有一个方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期末时统计学生自主学习词语的数量(也要注意质量,选写的不能破词),作为评价的一部分,以确保有差异地学习。
    ●比一比,再写出几个词语--体会、辨析词义,扩大词汇的积累:
一瞬间、一眨眼、一刹那,都是表示极短的时间(霎时间、转眼间、顷刻间……)
立刻、顿时、马上,都是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急忙、立即、立时)
尽管这些词语都表示时间短促,但对于它们的使用还是有差异的。可指导学生把这些词语分别用到句子中来体会,还可以找到运用了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用法。这类练习活动如果开展得好,可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读一读--比较每组句子表达的不同形式,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死亡的决心,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在陈述的过程中加入抒情和议论,产生了感染力)
确认真的没事,男孩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恰当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勾画了人物形象)
这类练习在第五册就已出现,恰当的引导、指点可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句子的表达是可以更生动具体的。不必多讲写作方面的知识,只是通过读来体会、比较,使学生了解怎样表达效果好。
    ●读一读,背一背--加强积累,在自读自悟中培养语感。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帮助理解诗词的大意,使学生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此外,日积月累还设计了有关区别形近字、同音字,辨析词义,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警句、格言,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练习。
◇   开卷有益
    选编的自读课文大都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情节有趣,例如《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书本里的蚂蚁》《带刺的朋友》《发明大王的秘诀》《猎人海力布》《爱因斯坦与小姑娘》《邮箱里的花束》等等;也有的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例如《雨在歌唱》;还有的包蕴了许多科学知识。这些自读课文既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合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读课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扩展、补充,是阅读教学的延伸,以学生自读为主,不做分析讲解,不考查。如时间紧张,也可以课下读。但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阅读量。
    ◇畅所欲言
    畅所欲言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可和单元主题、主体课文或自读课文结合,自然引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仍以第一单元为例:
    第一单元的主体课文是《礼物》、《平分生命》、《妈妈的葡萄》,自读课文是《奶奶最喜欢的铃儿》,每一篇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引入畅所欲言(第10页)。如请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爱好、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介绍自己家晚上做些什么,介绍家中趣事,体会亲情,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热爱。
    第四单元的畅所欲言话题是怎样爱护小动物?(第45页)由报纸上的一条新闻引出。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使学生关注这个话题;也可以由前面的某一篇课文过渡而来,谈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再说说应该怎样爱护它,随后引出话题,讨论动物园里的投食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怎样爱护小动物。
所有的畅所欲言都要使学生感到有发言的需求,愿意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在交流中锻炼表达能力,培养自信,逐渐学会交际、沟通,学会聆听,学会换位思考。
    ◇初显身手
    初显身手设计了多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生活,有目的地收集资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语文天地中的所有内容都和主体课文紧密结合,不能作为单独的内容来处理,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学时出现的问题灵活安排,随机组合。切忌在学完主体课文后再集中处理语文天地。
     初显身手作为综合活动,强调的是过程,是整个实践的全程。教师在单元学习开始之前就有通盘设计,要动员、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可以有分工的不同,但不允许有人游离在外。可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日程,合理安排分工,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感觉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愿意投入。
    例如第三单元《读书》的综合活动(第31页)有三项:展示摘录本、观察书和记录课外阅读情况,但这些活动并不是在某一个四十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的,课堂上展示的是个结果,其实功夫在课外。因此,教师平时就应督促学生养成读书时做摘抄的好习惯,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摘录本进行装饰美化,为它起名字;还可提前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记录下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评价,充分肯定每一个人的优点。当学生展示自己的摘抄、阅读成果,介绍观察心得时,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同时,其他同学的表现又会进一步激励他更加努力。所以,我们要使初显身手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初显身手还可以和其他栏目有机结合,如上面的活动就可以和这个单元的畅所欲言结合,从观察图书的扉页和封底开始,引入了解图书的演变历史。如有条件,这可设计为系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笔下生花。
    笔下生花作为习作栏目,不以指令性的形式出现,而是和其他栏目紧密结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引出,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延伸。这种设计既能促进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素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列出父母作息时间表、制作家庭档案(1单元)、借书经历、介绍好书(3单元)、小动物(4单元)解决难题、想象故事(5单元第56页)、写石头(6单元)、写广告(7单元)、互评优点(8单元)、观察验证天气谚语、有趣现象(9单元第96页)、续编《炮手》、爱心助人计划(10单元第106页)、写信(11单元第116页)、想象习作《走进大森林》(12单元第131页)。
全册11次习作可根据教学情况做选择,不适宜当地情况的,或学生不感兴趣、无话可说的可以不做,也可以换内容,还可以安排成大小作文形式。习作不要成为学生的负担,选做的题目应尊重学生,不要强求一律。

★★★关于三年习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写作教学新理念的核心是还原作文的本来面目。从“课标”第17页“3.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的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来。

1.“课标”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些体现出写作是生活的需要的思想,作文本来就是如此。请问那一个人一辈子只是为了考试才写作呢?

2.“课标”说: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

3.“课标”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这三点是作文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过去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三点上出了问题。

二、要按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去做,特别是前三条。一是“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二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三是愿意“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与此相关,建议不要用街上买的作文书为标准评价学生的作文,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能写。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应该是只要学生能写就是好作文,不要怕说不清楚、语句不通。学生说不清楚,语句不通,就先说后写,让他先口头说一说再动手写。没写好,修改修改,也用“口治”的办法,先读后改。 经常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习作,体会自己的成功,学习别人怎样写。

三、每节课前进行两分钟自由式口头作文。先说后写是作文教学,特别是中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基本方法。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怎样写,而且互相交流启发可以扩展思路,有利于学生选材。所以不仅仅是课前说两分钟而已。

每节课两分钟口头作文,不但是作文课,而且每一节语文课开始前都让学生说两三分钟的口头作文,内容不限,接着是师生的简评,总共在五分钟钟之内。有时干脆把三分钟准备时间也用上了。可以轮着说,这样在每节课前轮到谁了他就会准备。在开始时可以鼓励大家积极说,提前让大家准备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样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加工、组织、整理自己写作的素材。

四、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叶圣陶先生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样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加工、组织、整理自己写作的素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首先想着法子让每位学生不怕作文,爱作文。一般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践、亲身经历或写一些通话故事,在回顾自己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其次,要让每位学生有内容可写。教材里的作文练习就没有把内容限制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要写作文的范围。

再次,先说后写。在弄清楚写哪方面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写什么内容?互相交流交流,只说写什么,不要求具体说,这是互相启发选材范围,使每位学生知道自己写什么,有话可写。在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写时,可以启发学生具体说一说,在交流中使每位学生知道怎样写。在学生动笔写时,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进一步强化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的认识。

第四,写完后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话说明白了没有,语句通不通。这是初步学习修改,但要求一定要低,不要强调非要怎么怎么。读给同学听,也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是在及时肯定他们的成功。

第五,在班上贴出来互相交流展示,鼓励再上一层楼。

第六,用好评价,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在课堂上要时时注意用好评价,批改作文时更要这样。据我的经验,批改作文时看到差一些的作文容易烦躁,这时候一定要“制躁”,提醒自己:“我自己写文章都有不少困难,现在我面对的是才学作文的小学生呀。” 尊重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作文上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对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要注意,他们只能写出来就要肯定。从现在起一直到四、五年级,甚至到六年级,都不要说xx学生笨,说学生写得不好。当然,这并不排斥必要的批评。 又罗嗦了这么多。还是那句话,仅供参考。

五、三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二年级的一段话过渡到一篇完整的文章,确实是一大挑战,建议:三年级,甚至以后一段时间,不要把一段话和一篇文章的界限分的太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逐步学习分几段写。这样有利于减缓坡度,有利于学生爱写。关键是我乐写,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六、不妨在普通话的要求上降低一些,让孩子们多说一说,哪怕就是方言,然后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写下来。还可以让他们把自己要写得欢先说一说,或者写出来后及时交流、评价。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读写结合一直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读中学写是作文的一个规律,多读书有利于写好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经验至今还是有生命力的。

七、习作教学不要过分强调文体。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当然,写作文必然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之类方法,但是文体是为内容服务的,决不是为写什么文体而用什么文体的。

所以写作教学淡化文体很有必要。教学实践中怎么办?课标说得很明确: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一、二年级是写话,三、四年级写“放胆文”。有了这些基础,到了五、六年级才写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而且是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八、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台阶。

让学生把要说的话有序的说出来。 比如:在写一次购物的经历时,我让孩子们都去购物。回来后,说说自己的经历.我给孩子提供了这样的一组词:一进超市的门,我就看到……沿着(顺着、穿过)……来到……专柜。 接着,我又出示一组词,我看到这里有……有……有……还有……。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这样学生的作文,读起来就好多了。这是很好的方法呀。由于各种影响,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孩子自己就有一些畏难情绪,有些怕作文。给他一个台阶,正好降低了难度,给他们以信心。这个台阶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教给一些方法。孩子们游子较大的需要了,再加上学一些方法,会表达了,还会怕作文吗?除此之外,还必须做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1.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做法1:降低习作评价的高度,是增强习作自信心的重要保证。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只要学生能写出一段话即可。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因此,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三年级的习作。其次,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过急,不能因为这一些,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在评价时就应该给予肯定,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修改上。第三,改变以往习作高分难的做法,该给高分就给高分。 案例:第三、四单元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仿照《翠鸟》一课,写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依据以上的标准,教师们给予同学的评价要合理,因为毕竟我们是在山区,对动物了解还是较有的,因此还能写出一些自己了解到的动物特点。

做法2:恰当的竞争心理诱导,也能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案例:有个班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小蔡,一个叫小姜,习作对他俩来说是头疼的事,有时一节课下来,还写不出三两个字。看到他们这样子,教师更头疼。后来,两个人由于课堂表现欠佳,评比中影响了小组。教师便把他们单独出来,一个是第五组,一个是第六组,结果两个聪明的孩子你追我赶,谁也不愿意输给对方。利用了他们的这种竞争心理,写作时,故意对其中一个说:“哇,你有进步了,写了三行了。但是,他已写四行,你可不要输给他!”然后,又悄悄地对别外一个说类似的话。结果,两个同学不但当篇习作按时完成了,还把前面几篇拖欠的也补了。

2.能不拘形式地写 做法: 在符合习作要求的前提下,不限制题材。

案例:上学期第二单元组,习作听声音编故事。一个教师说也许是孩子们喜欢读童话故事的缘故吧,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几种声音编童话故事,只有个别孩子写的故事是记事的。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虽然有的孩子选的声音太多,写出来的故事有点像记流水帐,但我还是被他们的童真童趣所感动。

3.愿意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做法1: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读自己的习作,接受同学们真诚的评价。这是一种传统的做法,但不可否认地,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非常有好处的。 案例: 有一次,一个老师叫了班上一个女孩子把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她虽然读得不是很流利,但声音很响亮,听得出,她很自豪。同学们对她的习作进行点评之后,她由衷地向大家致谢。看到她一整天,脸上都带着笑容,走路也一蹦一跳的。是的,一次读给大家听的机会,给她带来了不尽的快乐。

做法2:交换批改,在改中提高。 案例:按照课本的要求,本学期的习作共有十一次,再加上平时课后的拓展练习,单元的测试中的习作部分,习作量大大增加了,单纯靠老师批改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也提倡学生自主批改,于是,如果前一天晚上布置了作文,早读时,便让学生互批,在互批中出现的问题,由老师来帮忙解决。另外,我们还成立了习作小评委,批改完的习作由他们来评选出最优秀的,贴在班级的佳作与你共分享专栏,被选上的同学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人也能从中从中得到提高,从中分享到习作的快乐。

 4、学生习作三言两语多行法。

 做法1、一定不要指责学生,更不能说一些伤害的话。学生不爱作文,往往就是我们无意间的几句话是他怕作文,失去了学会作文的自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做法2、指导作文时,指导他们说得多一些。说得多一些。怎样说得多一些?不妨多问几个“怎么”“怎么样”。例如写一件事,不妨问问:“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写一个人,不妨问问:“他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他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他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写自己想到的,不妨问问:“你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做法3、可以面批指导,再让他重新写一下,再到全班对照评价。还可以专门设计指导练习。

做法4、不要怕有反复。学习写作文需要打持久战,改变三言两语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孩子们和大人一样,心理状态会有反复。这会有信心了,遇见新问题或者其他情况聚会打退堂鼓。

从另一个角度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好坏不能以长短来衡量的,不能一概说三言两句的作文就不好。鲁迅的一些杂感就写得很短,有的甚至是两三句,却是一针见血,很有针对性。报纸上我们也见过一些“豆腐干”式的段小文章写得很好,喜怒笑骂皆文章。过去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写多少字,现在的课标也只在第三学段要求“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种要求是有必要的,因为一般的作文达到一定的字数才能表达得清楚、完整、有真情实感。但是我觉得写作文还应该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内容,要文从字顺、说话得体。

    ◇关于金钥匙。

    本册教材又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安排了若干个金钥匙。例如抄写什么样的句子(第11页),对怎样摘录做了引导;为理解《捞铁牛》的课文内容,建议用画图的方法帮助了解打捞的过程(第56页);再如复述时应先记下重点词语及先后顺序(第85页);还有结合课文区别词义(第106页);观察书信格式(第119页)等等,都是启发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尝试和总结。

金钥匙注意了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随时学习语文。例如在6单元(第69页)就提示:自己找的资料总是有限的,要注意听同学交流。

    再如在街上留心观察也能了解特产(第71页);还有关于买书、借书的有关指导:书店的图书分类(第35页),到图书馆找书的方法(第96页)等等。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材设计了金钥匙,目的是从学生的视角引出话题,以丁丁、冬冬对话的形式来指导、提示关于学习中的问题。所有的内容都不要像学习课文那样,要求学生来读来背,也不要在结束了本单元后单独进行。应该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自然引出,要设计一些比较自然的,貌似随意的环节,使学生关注到:丁丁、冬冬又有了什么新发现?丁丁、冬冬又在讨论什么?让学生自然地投入探讨。

    语文天地所有的练习和课文紧密结合,在学习课文时相机处理。

    例:《山沟的孩子》(第31页)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子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他们。--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在学习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到这对应着写的两组句子,想象上学下学的情景,从中体会山沟的孩子起早摸黑上学的辛苦,同时体会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学习以后的欢乐。

    再如《松鼠》(第42页)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第二段松鼠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最后,在搭好的窝上面加一个盖。

让学生找出先、再、然后、最后,试着去掉这几个词再读读句子,体会这些词语所起的作用,然后用上这类词语来说一段带有连续动作的话。练习有条有理地叙述比较复杂的事件过程。

    第42页填一填:松鼠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这段话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出了松鼠的美丽可爱。

    在学生进行填写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注意,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是按一定顺序的,并且抓住了松鼠可爱的特点。

以上练习都为启发、指导学生的习作进行了铺垫。

★★★单元组中“语文天地”与主体课文的整合方法:

首先要统观整个主体单元中“语文天地”都安排了什么内容;

再认真读懂每篇主体课文讲了什么,其重点与难点是什么,要达到的训练目标是什么;

接着理清“语文天地”中那些训练内容与哪篇主体课文关系比较密切,再编排穿插;

最后在备课时,在详细考虑安排在哪个环节实施。

例如第五单元,以“智慧”为主题,“语文天地”安排了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金钥匙六部分内容。在统观中发现,“金钥匙”举的例是捞铁牛,因此,为了运用方法,把《捞铁牛》一文安排在本单元第一篇讲读。检查预习时结合“日积月累”中的第二小题“比一比在组词”;讲读理解时就结合画画并联系上下文方法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一课时后布置查找资料,在第二课时后结合“初显身手”进行故事会。第二篇讲读《用冰取火》课文,讲读中运用“金钥匙”读书方法及其“日积月累”的第四小题替换词语即朗读方法感悟用词恰如其分及其理解内容,课后布置学生回忆生活,选择材料,做好“笔下生花”第一小题的习作准备。教学第二时课后,进行习作。第三篇安排《田忌赛马》教学中运用“金钥匙”及其《用冰取火》的“词语替换”“抓住标点符号有感情朗读”方法理解内容。第二课时把“笔下生花”第二个题目与“畅所欲言”二合为一进行解决。至于“日积月累”的第一题与第三题的字词训练,结合在各课时检查预习或理解内容或作业时进行都可以。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1.关于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册将继续学习生字290个左右。在三年级,识字虽然仍是重要任务,但不再作为教学重点,因此要求学生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独立识字。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学生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认识了常用汉字2000个左右,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例如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看拼音认字、分析字形认字等,并且学会了使用工具书,能够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来独立识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由于教材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实际上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着差别。在识字教学中要照顾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交流学习经验,启发旁人;鼓励互助合作。在识字过程中,要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以词为单位进行识记,不专门对字进行反复认记;不要求对生字的掌握一步到位,允许在滚动识记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要培养学生借助字词典,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适当调整识字的阶段目标,但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应作为学生掌握的底限。识字要和阅读紧密结合,不能单独进行,切忌为完成识字任务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要求学生学习书写318个字,要继续重视写字的指导。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指导学生在经常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写字技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年级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学生大量识字,但又都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学习的。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本册仍坚持在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一系列同音字、形近字的比较运用练习,还设计了一系列易错字的书写指导。以正面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利用学过的汉字知识和识字方法,有意识地注意防止和纠正错别字。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采用多种形式(每日一比(形近字、同音字)、错别字病院、扩词比赛、选字填空、形近字找朋友)形成认字写字、纠正错别字的环境氛围,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做到正确用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多渠往复识字   减少错字产生

   三年级,识字仍是重要任务。学生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例如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看拼音认字、分析字形认字等,并且学会了使用工具书,能够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来独立识字。实际上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及其学习的主动性的差别,识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而且三年级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学生大量识字,但又都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学习的。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照顾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交流学习经验,启发旁人;鼓励互助合作。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能发挥个性,兴趣中主动识字,又能进行互动,减少错别字出现呢?

(1)、课前自主预习,独立识字。

预习,进行独立识字,可以说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佳途径。因为学生的好奇心及其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刚接触时的兴趣最高,印象也最深刻。因此,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独立识字,采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也就是说能力再差的学生,至少要按照二年级下册学会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想熟悉的事物、想象、借助拼音、查字典自学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音。然后,以词为单位,运用方法识记自己喜欢的生字词书写。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平分生命》一课要掌握字分别是是:依、惟、灾、降、液、抽、颤、抖、瞬、挽、郑。自主预习底线就要掌握这些字的读音,找出与其搭配的词,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词,找到形象记忆的方法。如“抽血”的“抽”,有的学生就联系画面进行联想读音与字意——用手,所以是提手旁,右边“由”中的竖像针管,下面“田”像医生拿针的动作。学生不同,理解与记忆表达也不同,11个要掌握的词,尽管不能全部找到识记方法,但能有几个,也就为巩固识字奠定了基础,其余的大家群策群力,办法就有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课内检查预习,巩固识记。

有预习,就要有检查与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展示中不但加深了对所掌握的字词的记忆,在感受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把经验传授了同学,并在交流中掌握其它字词的记忆方法;在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快乐,记忆也持久。检查预习时,教师将认读的生字词及其要求书写的词抄出来,认读的字注上拼音,田字格中要掌握的字作记号,让学生先以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与经验;再让学生进行认读,认读后交流必须注意读音的字,并说说如何记住它的读音;最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字是如何记住它的字形的。这样资源共用,学生能够取长补短,识记也比较容易。

(3)、结合阅读理解,加深记忆。

对一些由生字组成的词,不少是书面词语,学生刚刚接触,因此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即在阅读理解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引导形象记忆,在引导学会运用过程中提升记忆。这样,学生不易回生,也不易产生错别字。例如《用冰取火》中的“徘徊”首先可以让学生查字典理解本意:其一,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其二,比喻犹豫不决。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理解指的是太阳老挂天上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说说记忆这词的方法,其一可以根据字形与字义记忆,其二可以通过运用记忆。再引导学生懂得这词在哪些环境中可用。一是可以用在人与动物焦急时候来回走动,二是描写做事下部了决心时表现出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运用这词来说说句子。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4)、课后书写练习,形象记忆。

一般情况下,每教学一篇主体课文,教师都会布置学生书写生字词的练习,这也是巩固识字的途径之一。书写中,复习读音,掌握字形,理解用法。因此,教师不要强迫学生机械式的书写,更不要多遍重复,若这样,学生往往会产生物极必反的现象——不耐烦,甚至想出办法应付。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在兴趣与快乐书写。这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个伸缩的空间,也就是说,不要对全体学生一样对待,统一布置,而应针对学生自己感受的字词重难点,进行有重点地自由选择书写练习。即: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生字词看中进行识记字形,想中温故用法;然后对还没掌握的生字词进行抄写,抄写前回忆词在文中的意思或用法,然后对生字进行从结构、部首、笔画顺序重新形象记忆,把字形镶进脑海,再把整个字写下来,千万不可一笔一画的看与写。例如《“这个规矩不能有”》中的“闷”,就应先理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门内心,形象记忆人被关在房门里,心情烦闷。然后把整个字形记起来,再一气呵成写下来。对不懂掌握的字写到自己认为会写为止,一遍也行,两遍也可。过后应该自主与同学交流听写,直到会了为止。这样,学生写得轻松,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5)、单元进行滚动,温故知新。

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着差别。在识字过程中,要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以词为单位进行识记,不专门对字进行反复认记;不要求对生字的掌握一步到位,允许在滚动识记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所谓“滚动”,就是针对学生在每一主体课中容易错的或不能掌握的字词,在整个单元主体课文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单元组中),分别用不同时间进行归类、练习、检查,在归类中辨析,在练习中巩固,在听写中掌握字形,理解词义,甚至发现字的识记方法或用词的诀窍。例如北师大语文第六册,学习完第一、第二主题单元后,就可以作一个归类联系。“托”表示手的动作,从这两个主题单元找出它的朋友。(抽、抖、挽、摘、扯),辨析它们异同,再给这些朋友找出它们的伙伴——组词。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与手有关的动词,请说出几个。这样的滚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识字,而且在比较中发现如何根据不同意思巩固识记生字,从而减少错别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6)、每次作业一查,养成习惯。

我们知道,作业中常涉及一些生字词的运用。因此,每次作业完成后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自己查一查,看看自己书写全对了没有,若没错别字,给自己画上一朵花,若有错的,找出原因后更正。刚开始老师进行提醒,就是在收作业之前问一问是否检查,然后巡视中督促更正,教师在改正作业时,要注意学生修改的错别字,注意错得多的字记下来,以便在“单元滚动”练习中比较分析。这样持续到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作业一查习惯。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既能减少错别字出现,也提高识字效率。

(7)、每日进行一比,丰富词汇。

三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为了让学生既能识,能写,更能用,北师大每单元“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设计了一系列“加点字应注意什么”以及“比一比,组成词”的练习与主体课文配套。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每日进行一比,就是结合“日积月累”中的“比一比组成词”练习,教师组合同一单元的主题课文或几个单元组学习过的形近字、形声字或同音字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中认清字形读音异同,用法的区别,再扩词,甚至用一用,(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组合,教师再根据学生提供的内容修改补充,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评改。)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巩固识字又丰富词汇。例如北师大第四单元组的“语文天地”比一比组成词四组“从丛 坪评  静净  搏博”既是形声字,也是同音字,根据字形特点,让学生自己从一到四单元中寻找类似的字,进行归类,练习、运用。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但区分了字形、词语的运用,而且也巩固了识字。

(8)、轮流做个医生,诊断错字。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枯燥而又形式单一的识字练习,不但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而且生字会迅速回升。因此,让学生当个诊断错别字的医生,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同时,还能培养学习的细心,从而减少错别字。具体途径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换作文与作业,比赛谁的责任心强,谁的心细,这样学生在检查作业,浏览习作中注意去寻觅发现,从而共同提高。除此之外,在班级的板报专栏设个诊治所,定时抄出存在于学生词句练习中出现的错字,让学生在指出书写中的错别字同时,识字能力得到提高。

     2.关于词语学习。

在五册教材的培训时,我们强调过,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升入三年级后,由于阅读量增大,阅读面拓宽,大量书面语汇进入学生视野,原有的口头词语不能满足阅读和表达的需要。因此,词语教学成为重点。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在理解词和句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词和句的积累与运用,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怎样理解词语?这是有很多方法的。大量的书面语汇应该随课文学习。教材中提供了联系上下文、联想熟悉的事物、想象、查词典等学习词语的方法,学习生字要和学习词语结合起来。课文中不少书面词语,比如“鄙视”“洗劫”,学习时应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要孤立地认字、写字,也不要孤立地考查生字的学习情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学习词语可以利用词典来了解词义,但又不能过于依赖注解,尤其不要让学生背注解。因为许多词语无论怎样注释,都无法准确表达它们的意思。所以我们反对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具体的方法是:

(1)、结合本义,再联系上下文。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例如《田忌赛马》中的“胸有成竹”本义: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形象。结合上下文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孙膑让田忌再次与齐威王赛马已经有赢的通盘考虑或打算)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学习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对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依靠语境提供的信息来认知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例如:《中国石》中的“姗姗来迟”一词,首先就得引导学生找出这个词在文中所在的段落,然后理解带有这个个词的上下句子意思,最后结合句子得出词义是:尽管春天早已经来临,但春雨来得很晚。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例如《这个规矩不能有》(第77页)警卫员见彭总发怒,他想辩解一下,就说:牌子上不是写着休息吗?联系彭总发怒的情况和警卫员话的内容,就可以知道,他是在解释事情的原因。由此可知,辩解就是分辩、解释、说明情况的意思

(3)联系生活,调动积累。学习词语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理解词语。例如《用冰取火》中的“恢复”这个词,文中写道“这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就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冻僵的时候手脚会怎样?烤火后,温暖了,手脚又会如何。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恢复”意思是回到原来的样子或状况。

(4)结合联想(想像),理解词语。例如浩瀚,(第23页《小小的书橱》)诗中说:我面对--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如果查字典,词义是:广大,繁多,不但感觉抽象生硬,而且和诗句中的海洋相联系,又似乎不够贴切。不如直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想象海洋的无边无际,再联系前面的广阔的世界,就可以体会浩瀚的词义了。

(5)、依汉字表意,推知词义。学习词语还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滋润(第2页)正如春雨绵绵,不断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滋润两个字都有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联系前文的春雨,就可明白词义了。

(6)、也可以根据字义合成词义。也就是词素分解法。就是将一个词中的每个字根据汉字表意推知其意思,或根据字之间的联带得出字意,或查字典知道字意,再将推知的字意串起来,合成词义。《爸爸和书》中的“异口同声”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画面观察、动手实验,借助多媒体、造句等。但不管怎样,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比较,最直接的应是看上下文理解,其次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义或者合成字义等其他方法,最后再考虑查词典。值得强调的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

学习词语,无论是谁都有一个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过程。人们对一个新词的认识,开始总是朦胧的,不确定的,随着语言活动的进行,认识逐步达到清晰明确。因此不能把解词、背注释作为教学重点,要尽可能地在语境中检验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学生是否理解了某个词语,可以通过举例子、用自己的话解释、表演、打手势、找同义词替代、说反义词、画画等方式考查。例如朗读、造句、词语搭配都能够反映学生掌握词语的水平。也可以采用游戏形式进行用词不当的纠错。

总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词语,鼓励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词语的理解;允许学生掌握词语的数量、进度不一致,鼓励多积累,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要引导学生在各种语境中留心学习语言,逐步形成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但必须强调的其一是理解解词语不要只是一种机械似的形式,要让学生理解中品味词的优美并学会运用,这才是目的。例如《小小的书橱》中“遨游”一词,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词义,还要让学生懂得这个词可以运用在哪些语境中,(走进广阔的草原、茫茫的林海,一望无际的平原,知识的海洋、广阔的宇宙、梦等),最后还要让学生来说句。这样学生才懂得去用。其二是鼓励学生在畅所欲言及其在习作中进行运用,并给予鼓励。让学生养成用词的好习惯。

    3.关于阅读教学。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涵的浅显的道理。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分解了,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了。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讲,学了语言就是要学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那么,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呢?

a、从理解题目入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窗口,我们可以寻觅到要找的东西——文章的方向、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例如五册《山沟里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及其充满求知渴望,让他们读了题目之后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题之后就会发现,题目写的是孩子,他来自山沟。在这基础上,让他们再说说,从题目中,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很快就会提出:课文讲孩子什么事?为什么写山沟孩子而不写城里孩子?其实,这些问题恰是走进文本的重点。顺着搭起的文本平台读书,学生就会知道山里孩子学习艰难,交通不便,但他们刻苦学习,起早贪黑地上学。与此同时也养成读书理解题目良好习惯。

b、从问题提示入手。

课后的阅读问题提示,常常架起了文本对话的桥梁,走上这桥梁,你将看见森林——感知文章大意。课后的阅读问题提示,更是提示理解内容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阅读问题提示读书,你将看到树木——领悟文章的方向。例如《小虾》,课后有这样的阅读提示:小虾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小虾吗?找出描写它吃东西、生气的句子,读一读.从这提示,我们就看见了森林——全文写的是作者观察小虾吃食与打假的有趣情景。那么,这趣在哪呢?带着探究欲望,顺着“样子”“吃食”“生气”各部分内容读,就可看见树木——小虾的特点。这样读书,感知整体内容既节省时间,又高效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c、从学生疑难入手。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学生预习是自主读书表现,是感知文章整体的途径之一,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课前预习,肯定有所感悟,也会遇到疑难。而疑难的提出,是学生动真心、吐真情、真正活读书的表现,更是学生学习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释放。引导抓住这种释放披文读书就可整体把握内容。例如《“这个规矩不能有”》,学生在交流预习时就提出:课题“这个规矩不能有”题目为什么加引号?“规矩”是什么意思?“这个规矩”指什么?为什么不能有?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读书,寻求答案,学生就可捕捉到文章的整个“面”——主要意思。

d、从检查预习入手。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基础也就不同,个性当然也存在差异。因此,预习,就要进行检查交流,这样,在检查交流中,学生就能取长补短,经过老师点播去粗取精,在倾听中接受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既能了解学生预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并能在生成中调节教学预设方案,达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体验。例如《炮手》,在检查预习时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说:有的说知道了故事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冬日,地点在法国巴黎郊外;有的说知道了将军让炮手炮轰不远处的农舍,炮手脸色苍白;有的说炮手执行命令以后才说出事情真相……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队课文内容作个小结。这样,学生也就在交流中感悟了《炮手》一文围绕炮手与将军与农舍之间发生事。

e、从事物联系入手。

在被描写的事物中,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也就是说,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被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从而点燃学生心灵思维火花,引发阅读兴趣,这样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感知文章整体。例如《爸爸和书》,就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抓住题目,围绕人与书,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就可以在阅读与思考中感知课文主要意思。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在阅读时候就可引导学生找一找,作者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季节的哪些景物?在理清季节余描写的景物后,学生就很容易把握课文的整体了,从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f、从理清顺序入手。

记叙文,不管是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不管是文章篇幅的长与短,作者围绕表达的情感,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篇章。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就告诉我们,阅读循着文章的记叙顺序,就可以把握其主要意思。在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先判定课文是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的,再理清记叙顺序,最后再依据顺序阅读感悟主要意思。例如,《平分生命》在略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判定文章是记事的,并感知写的事;然后理清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最后依据找到的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阅读,就可感悟课文的主要意思了。

    g、从关键部分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提出的要求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同样,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也可引导学生抓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入手)然后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而把握。例如,抓关键词:《礼物》,就可引导学生抓住种子、小鸡、手表、《少儿百科全书》这些词语,前后联系理清亲情是什么,就可感悟课文主要意思了。又如,抓一句话:《松鼠》就可抓住“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恨讨人喜欢。”引导学生理清围绕“美丽与喜欢”作者从几方面来写,从而上下贯通读文,学生就可透过松鼠的外形、活动、搭窝、吃食把握文章主旨。再如,抓一个自然段:《捞铁牛》就可引导学生对第四自然段阅读,理解人们捞得具体过程,再联前面内容阅读理清做了什么准备?串后面内容阅读理清捞的结果。这样,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就水到渠成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默读和朗读结合使用

一般来说,低年级多用朗读,中高年级多用默读。尤其是默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通过默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速读能力,学生能够很快地将阅读内容要点概括出来,才能获得大量信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误解读书仅仅是重复课文的内容,这是错误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亚于演员对角色的再创造。它是通过读者朗读重塑人物形象、再现人物情感、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过程;也是呈现景观、抒发作者情怀的过程;同时还凝聚了朗读者对文章内含的深刻认识。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默读法:

默读的速度快,快速略读、浏览、群读都得依靠默读来完成。当我们进入精读状态后,更离不开默读。这时的默读,不能一目十行地扫描,而应该逐字逐句地去读。

默读不像朗读,需特别把握的是认真、专注。因为朗读时遇上拗口的字、词、句,遇上生字、别字,非得停下来疏通了才能往下念。

而默读对难点则可以跳过去。如果养成了在默读中什么都可以“跳”过去的习惯,时间长了,那你将会遗漏很多“知识点”。

为了更有效地读书,或者读更多的书,默读可掌握这样4个要诀:

1.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之前,思考一下自己从这本书中需要了解什么,得到什么。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寻找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其他的便一带而过。

2.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枯燥的你不感兴趣的地方,跳过去,从自己感兴趣的精华、精彩处看去,从作者正式阐明的观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入手,然后紧紧抓住其主要部分进行精读。从感兴趣的地方读起,可节约时间,多读些书,还可以避免一下子遇到过难的内容,半途而废。

3.重点地方画橫线。画横线省力省时,看到文章,就能想到当初为什么这样画,容易加深记忆。

4.训练默读。有人喜欢出声读书。其实,人说话的速度再快,一秒钟也不能读10个字。超过这个界限,就听不懂读的是什么了。视觉接受的信息速度快而且量大,最高每秒20多个字。要是边读边理解,每秒只能记住5个字。默读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默读不是在心里一字一句地读,而是用眼追逐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的意思。

★★★朗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在指导朗读理解内容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中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定位角色;多种途径,培养兴趣;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指导朗读,讲究方法;对待差异,面向全体。把朗读切实抓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之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使朗读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既没有系统传授知识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尽管每篇课文都少不了读,然而由谁读、怎么读、为什么读,对这一系列问题,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有的教师甚至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样,朗读往往就成为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阅读研究专家舒华教授认为,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她发现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为阅读障碍。甚至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北京,小学生的阅读障碍率达到6%~8%。因此,对于适合朗读的课文,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一种轻松的、和谐的、向上的学习气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首先,整体规划。

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经过教师有意引导,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搞过细的讲解,而由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整体——自主阅读,交流感知。

首先就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把整体预习与部分预习结合起来。

整体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自学生字词(田字格中的生字是保底),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的生字读音,想想用什么办法区别与掌握,并流利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生字词,找出熟记的办法;接着带着课后的思考题的提示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讲什么,或自己知道什么。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做个记号。

部分预习,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及其各节教学目标,布置一些预习题目,让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动脑去思考解决问题。例如p107《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信讲的事情及其重点,感受巴金对孩子们真挚的感情,就可设计两个问题:1、巴金给孩子们回信讲了几件事?2、重点讲什么?从重点内容中你感受了什么?这样,在检查预习内容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内容的学习。

然后在揭题之后,让学生交流预习作业,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对预习内容掌握进一步到位,为理解内容奠定良好基础。

接着再检查学习生字词情况。这个教学环节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资源与能力,让学生自己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说说生字读音应注意区别的地方,谈谈自己感兴趣的字的熟记方法。例如《给家乡孩子的信》生字“捏”注意使鼻音;形象记忆生字“惜”用心爱护东西,因此是竖心旁,右边是谐音。

最后交流在预习中知道的课文讲的大概内容(事情或描写景物哪些方面),教师依据学生所说再进行总结。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在交流整体感知时就要让学生懂得讲的是: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在孤寂生活中渴望得到信的事。又如《理想的翅膀》就要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知道写的是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风筝放飞蓝天。(小朋友扎了哪些风筝,代表什么)

部分——抓住关键,上下贯通。

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不必引导学生每课都朗读全文,面面俱到地条分缕析,而是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学生的预习情况,直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精彩的段落,重点的部分引导分析、朗读,感受语言美,领略意境美,体会情感美,体验情节生动,品味词句精妙等,再上下贯通,前后串联,感受其它内容。

  (一) 抓住关键  上下贯通

   在新课程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感觉困惑:一篇主体课文两课时教不完,一学期下来,功课赶得很紧。在长期深入课堂听课与教研中,我觉得这责任在于我们老师本身。分析其原因,其一,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具备能力。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熏陶的人文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其二,就在于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的智慧实践。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但更重要的需要智慧的决断。教学中,要将设想和意图在智慧的、愉悦中中完成,教师要多元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因此说,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其三,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未能真正更新,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尽管教师们知道合作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学习,知道探究学习,但照搬教案,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依然把学生当成产品去雕琢,教师依然是讲台的主宰。因此,教师要能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真正专业的教师,阅读教学可以抓住关键,上下贯通。即: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不必引导学生每课都朗读全文,面面俱到地条分缕析,而是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学生的预习情况,直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精彩的段落,重点的部分引导分析、朗读,感受语言美,领略意境美,体会情感美,体验情节生动,品味词句精妙等,再上下贯通,前后串联,感受其它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1、扣词——感受语言美

对一些语言文字优美的诗歌及其记事散文,或抒情的景状物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摈弃一些无谓的细分析,深解剖,而是要善于指导学生紧扣语言文字的朗读,借助联想,再现形象,烘托气氛,,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练、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色彩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并能学会运用。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礼物》一文,在整体感知诗歌记叙的是亲人送我礼物,我从礼物中懂得了含义之后,就可引导学生紧扣“自然、生命、时间、博大与精彩”这些词理解,联想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感受父母的爱似春雨滋润心田含义。然后琢磨读的方式把这爱的情感表达出来,自己再尝试着读,最后在交流朗读读中感受整篇语言的所浸透的亲情与诗歌的结构美。

2、抓句——品味描写精妙。

语段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又是由最小单位的词组成的。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从句入手,品味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外貌环境描写的精妙,是通往理解语段内容的途径,也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更是学会运用语言的主渠道。学生在品味中,既能了解句子意思,欣赏到用词精妙,更能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感受自然的美妙,从而陶冶情操。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分别写了四季的小兴安岭的美丽后,就“春”的小兴安岭,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散步、欣赏”这二个动词品味,感受动物具有人性美的同时,理解描写的是春天到来的时候动物悠然自得融入自然情景,让学生也感受了对动物的描写采用拟人写法更能吸引人,更能体现人与动物的和谐与自然的美好。然后按这种抓句扣词的感悟方法,围绕“夏”“秋”“冬”段落中重点的自己又喜欢的句子去理解品位,争论评议,朗读感悟。又如北师大语文六册《“这个规矩不能有”》,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彭总与警卫人员的对话朗读(第五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朗读中重点品味“?”与“!”运用准确与精妙,在感受彭总说话语气的同时,既能感受他的个性,更能感受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的精神品质。突破了这重点,前面事情的原因就容易理解。这样阅读,学生不但能把握重点,还能从重点内容朗读中掌握对话的表达方法。

3、悟境——领略意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品味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涵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山沟里的孩子》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天还没亮山里孩子走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这里有两个意境,其一是环境幽深的朦胧美,另一个是山区孩子的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美。为了让学生领略这意境,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交流预习中知道的课文内容——描写的是山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下情景。然后引导学生直奔第二自然重点段,感知自然段讲的意思;抓住“走过、翻过、拥抱”及其三个“变”感悟上学路途的的遥远及其随着时间推移景物变化由朦胧——恬静——清晰——欢快的情景,从而感受孩子们上学的不畏路途遥远;最后观察画面,引导学生置身意境中,教师通过画外音,引导学生行走在夜色朦胧的山间小路上,感受山区孩子起早上学,天空在孩子的脚步声中醒来;再通过谈自己感受,交流朗读基调——声音轻柔,速度稍慢,重点词应重音轻读,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不但能在反复练读中领略意境的美,还能掌握阅读方法——“感知自然段意思——理解重点词义——进入意境进行想象——把握基调感情朗读”,自己学习后面的自然段内容,达到学以致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4、品读—— 体会情感美

在阅读理解中,感情朗读是搭起通往文本并与作者情感交流的桥梁,因此,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体会情感美十分重要。例如教学北师大语文六册《平分生命》一文时,在感知课文记叙的是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后,让学生找出最感人的内容——第四与第七段,学生自己先尝试读,在读中感知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然后比较表达的异同,从比较中感悟出男孩神情与动作前后反差:害怕到兴奋不已。再细细地品读,揣摩重点词语(神态与动作)在表达情感的作用:男孩的心理变化一切都是对妹妹深深的爱。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时候的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体验,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按他们自己的感觉读。在这环节中,教师应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倾听中感悟,感悟中评价,评价中找到自己朗读的差距,在模仿中改正。然后引导学生进入画境中,把自己当成是男孩,展开创造想象,深入人物内心,真正入情入境,把为了妹妹表现出的那份勇敢读出来。最后前后贯通,分角色朗读男孩与医生的对话,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浓浓的亲情尽管平凡,但能创造奇迹。这种亲情是多么可贵啊!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相通的完美境界。

5、理序——体验情节生动。

情节是文章的血脉,引导学生的心融入文章的血脉中,学生心就能与作者心融为一体,随着血液循环而感受文章表现的喜怒哀乐,这样学生不仅体验情节生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爱读书,提高运用能力。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春天的雨点》,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它借春雨讲述了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故事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根据教材特点,就可以采用理出记叙顺序,体验情节生动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师生情。在整体感知时,让学生交流从预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纷纷汇报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归纳事情全过程“挨批——补课——专心——送归——感动——送伞”,然后复述事情经过,再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情节,谈一谈这情节中你对人物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进入情景,感受师生真挚的情感像绵绵春雨,使人温暖、感动。与此同时,也初步感受记事要有一定顺序,情节生动是扣人心弦的要领之一。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在实施最基本的教学过程“整体——部分——整体”中,要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感悟中理解,理解中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情感与文本、与作者融为一体。要达到这目标,读应贯穿始末,特别是感情朗读要到位。但学生理解的层次性,基础不一样,理解文章程度不一样,因此,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差异,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感情朗读语段中速度、语调、感情色彩;再根据课文的特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文未出口先有情”,提高朗读水平。

(二)、分层训练,读落实处。

    就学生而言,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三个层次,其一,对字面的理解,通过浏览全文,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其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进口重点词句,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其三,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然后延伸实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不同层次的训练中感悟语言,在感悟中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触及心灵的动情了,从而令感情朗读水到渠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1、第一层(第一小节):“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我们就可以利用煽情的语言描述,引导观察文中鲜花盛开,蝴蝶飞舞图面,激发情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春天来了,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你们喜欢春天吗?当春风轻拂你的脸庞,当小雨飘落你肩上,当鲜花对你欢笑,当蝴蝶围着你翩然起舞,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相发言后,老师肯定说:“是啊,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爱,赞美了春天,不要以为就你们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呢?这样,让学生怀着探究的心理,自然地走进第一节诗歌的指导了朗读。学生朗读就把握了基调——好奇中带着惊奇语气,速度舒缓,声音轻柔。

    2、第二层:“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第二小节到第八小节)。

    这一层引导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话,体会大自然语言的丰富、优美、神奇。就以上小节通过“飘得高高、“准是晴天”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看谁能读出自然语言的丰富与神奇,然后联系自己生活中看到天高云淡情景,想象中感受蔚蓝的辽阔天空的美,从而感受它的语言是人类无法比拟的,正是大自然的语言,才有了人类更丰富的语言。最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大自然哪些语言,从而领会更多的大自然语言,深化体会大自然语言的丰富多彩。

    3、第三层(最后一小节):“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这一层,先引导学生把对大自然语言妙不可言赞叹的情感朗读出来,再联系全文采取问答式延伸进行说话——为什么要爱学习与勤思考。在明确掌握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阅读教学采用“抓住关键,上下贯通”而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除了利用情态语言等煽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角色移位,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整体——朗读到位,读出感情。

    这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内容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领悟引申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合二为一。因此,在这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要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感情朗读语段中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情色彩;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几句的读,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学生理解的层次性,基础不一样,理解文章程度不一样,不能因为是同一年龄,就认为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中的目标也应该有层次性,分不同的层次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3—4年级新课标阅读目标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有条理的指导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才可提高,直至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那么在扩大阅读范围后,他们就有一个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助手、导航员的角色。

阶段训练,读落实处。

朗读训练可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根据课文特点与理解的需要,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分析、感悟时分别采用,然后在每个朗读阶段中,运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感悟中让学生情融于文,在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把朗读落到实处。

1、默读——品味色彩。

“色彩”,指的是感情色彩,也就是在默读中,引导学生透过对词语的感悟、理解,把握语段甚至文章的感情色彩,从而进入有感情朗读。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基本、重要的途径。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因为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这样边读边思,才能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不比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

   因此, 课堂上学生在默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它换上更好的词吗?让学生自己找出词语来替换,替换后进行比较地读,在读中进行品味意思的韵味,表达的效果,品味中感受课文用的词精炼,恰如其分,从而感悟语言美的同时,也加深对所在的句段内容的理解。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用冰取火》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品味出探险队员们用智慧战胜死亡后的欢愉,默读时找出段落中火给队员带来作用的重点词“驱散、带来、恢复”,联系上下文理解后,学生试着换上其它词(赶走、给,还)比较一下,哪种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好。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感受了文中的词语用得准确,而且,在品味中深入感受了探险队员发自内心的欢愉,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丰富感情色彩的感知。

    2、阅读——赏析意境。
语段是构成篇的直接单位,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中深入语段句群的理解与赏析,在读中感悟,在析中理解,在赏中联想,学生就能进入意境,从而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例如北师大语文六册《苏珊的帽子》第五自然段,讲的是苏珊来到门口看到班里同学们戴着五花八门的帽子,它轻松的笑乐的情景。在感知这一内容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苏珊笑得甜与美的原因,最后接着欣赏全班同学带着五花八门的帽子的意境美——帽子多的样式色彩美,另一个是同学与老师细心呵护的心灵美。最后,让学生联想——苏珊的身站在班级门口看到一幕时内心感受。这样,学生在阅读欣赏析中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呵护他人,尊重他人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这来。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3、朗读——体验情感。
品词、赏析语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在朗读理解中,作为学生的合作者,难免常会进行示范。特别是在范读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一般在阅读理解的难点与重点处,选一句话,先让学生体会,适时讲解后,再让学生练读。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例如:《用冰取火》第第七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学生因为生活经历简单,难于体验那种绝望中获生的喜悦,因此,在学生练读后,教师进行范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能掌握欢悦的语气、语速变化、重音落实。
    4、诵读——提高表达。
古人曾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引导诵读是学生达到“乐之”的境界的主渠道,在诵读中,学生就是作品的作者,将亲身所见,内心所感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学生就是作品中的主人翁,将自己的渴望、哀愁、焦虑、愉快欢乐等用自己真实内心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从而感染别人,让别人在你的诵读中同呼吸,共感慨,这样的朗读才是用心读书,表达能力才能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如北师大六册《炮手》一文,在理解内容孩子后引导学生诵读炮手的与将军对话,学生将自己当成是炮手,把看到的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当成是自己生长的地方,联想在那里有过自己童年的欢乐,父母的温情,成长的足迹,因此,舍不得炸掉那房子,可军令如山,这样痛苦心理与神情变化自然而然地在诵读中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加深对朗读训练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带动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工作
★★★其次,学会略读:
三年级后课文明显加长,一节课40分钟读不过来,所以需要学习略读。
通俗地说略读就是读个大概。对一篇文章来说,略读只要求略观大意,知道内容梗概就可以了。一般而言,他可以用在初读感知内容,或再读温故知新,或在熟识内容之后理解某个问题或词语时。
略读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大意与纲目,对一些微观上的问题,不做高要求。略读时,对一些生僻的词,可以根据字的组合,组合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推断其意思。如果在文中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如果与文章的主旨每有多少联系,无关大局的,可以“跳”过去。略读,要求善于从文章的长句提炼主干与意思,从文章的特点去追寻文章的脉体,把握文章整体,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再次,阅读中朗读必须注意: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中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还是不长,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今天有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对全国优秀少先队员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然后引导学生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小兴安岭的诱人,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少先队员们听了才能赞叹不已。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学生也就会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课,仅仅感知了课文内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学生没能理解意思,未能品位语句的精彩,内容的丰富,作者的情感,能读出感情来吗?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礼物》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全文围绕亲人送的礼物,令我懂得了亲情,就可引导读第一节诗,抓住“送我、生根发芽、懂得”重音轻读,从柔和轻缓的朗读中把喜悦表达出来。读出节奏“去年春天,——爷爷送我(稍拉长)——一粒种子(轻读),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轻缓),我(稍顿)——懂得了——自然。从而,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最后,学会质疑
     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抓难点、重点质疑探究,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探究,抓住文题质疑探究,抓住文章首尾质疑探究,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探究,还可抓住插图、标点、修辞等等进行质疑探究。
尊重学生质疑时表现出来的差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比较鉴别,学会质疑,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哲学家麦克克德说过:“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难,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体现,更是主动学习的标志。除此之外,学生的质疑问难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使之针对实际进行修订教学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质疑问难呢?
(一)、让学生敢质疑问难
课堂上教师不是主讲,主问,更不是主宰,而是主导。落实教师主导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空间里成为“问”的主体,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完《田忌赛马》一课,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演读,然后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各自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这其间,教师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学生一员,参与学生中的讨论,简单的问题小组解决,发现有争议性或难的问题再让小组共同提出来,全班争议解决。这样一来,众多学生不但毫无顾虑,敢于质疑,而且问题针对性强。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提出,如果齐威王的上中下的马都比田忌的每等马快多了,孙膑的办法能行?这问题就会将学生吸引住,令接近尾声的课激情燃起,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深入理解课文同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让学生爱质疑问难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个性心理也存在差异,因而产生的疑难问题也不尽相同。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感受学生无问题现象却困扰着我们。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总是担心害怕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同伴的赞同,甚至遭到嘲笑。所以,出现有“疑”而不问,有“问”而不积极答。要让学生爱质疑问难,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把合理评价与赏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向学生讲清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知道疑是求解的前提,是理解的要领,是掌握知识的渠道。小学生好胜心强,合理评价与赏识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寄予很大的期望,从而激起学习的积极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合理评价与赏识,就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质疑中的每一个微小闪光点及时激励。例如: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新颖、深刻并有价值,教师不妨用夸张的口吻赞扬:“太棒了,这样善于思考与发现问题,未来的你一定能走进探究自然奥秘的行列。”若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你能积极提出问题很好,但这个问题课堂上以经讲过了,你想让谁帮助你?”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教师多用商量的语气建议:“这个问题是否这样提或你再看看书好吗?”这样,让学生在你合理评价与赏识的亲切语气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强、更加发愤学习————爱质疑问难,品尝成功的快乐。例如:《苏珊的帽子》一课讲读五自然段的时候,一位学生冒出一个问题:夏天都戴帽子不热?看,图上画着呢!况且,全班同学那么听话?教师听到了,教师怔了一下后说:“噢,你真会发现,图果然表现的是夏季,同学们来讨论这同学的问题。无疑,赏识成了催化剂,在这个同学影响下,十几双小手举了起来,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学习达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三)、让学生会质疑问难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而“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缘于比较。因此,要让学生会质疑问难,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学生会比较。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与已有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差异处发现和学会提出问题。而这些,关键在于教师引导,示范,适时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例如:从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去感悟。《春天的雨点》第一课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以下问题引导理解内容:1、你知道文章讲了谁与谁发生的哪些事?2、从预习中你了解到了春天雨点指什么?3、“春天的雨点儿,仿佛落在了乌罕娜和达丽玛的心里。”你知道这句话意思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再引导把问题与内容比较,提的问题与课后问题、训练重点与教材内容去比较,从而感悟,提问题可以从理解重点、难点、训练重点的角度深入而问,可以抓住重点词与句延伸而问。从而掌握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价值性、深度性,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及后果等。最后,教师提出:提问题要深层次,新颖独特,还要懂得思考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让学生善质疑问难
学生的认识水平,年龄差异,能力大小和获取信息的多少,决定了他们认识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若教师不加以积极引导,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发散思维,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质疑的调控,引导学生捕捉疑点,让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1、点在学生未知处。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课前预习时教师可提出:你知道大禹这个人吗?你知道他的其它传说吗?这样,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理解背景,激发兴趣,为学生理解内容后善问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明白查资料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点在学生想知处。即学生在接触课文后让他们提出想知道什么?如教学《花儿也会放风筝》一文,学生接触课文后就可点拨: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从词意,写的事、人等去发问。教师可以将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预习掌握的知识回答,品尝预习的成就,把难的问题带入教学的环节中,一一解决。
3、点在学生不懂处。这就是课内检查预习时,让学生将预习的疑难提出来,筛选出典型与普通的,针对易难组织学生回答;课堂教学中,针对重难点内容提出:从这内容你不明白什么?又想知道什么?这样欲擒故纵,学生就能从教材挖掘出认为懂其实是不懂的问题。
4、点在理解片面处。词语常有一词多解,理解时必须依据句子环境进行。课题、课文内容中的对人物的刻画、重点句含义的理解更需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例如《田忌赛马》一文,学生易于追求故事情节而忽略孙膑这个人物,从而感受不到智慧——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主题。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感受事情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这样,学生在掌握文章讲的事情同时,领会文章意旨。学生读书就懂得深入句子与内容,领悟提问题也是这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5、点在似懂非懂处。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受年纪、阅历所限制,读书要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境界是十分难的。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实际,及时给学生在似懂非懂处点拨,让学生产疑而问,对其内容领会贯通。如《失踪的森林王国》一文,学生只会单纯知道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造成洪水与风沙。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了解森林与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明白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学生读书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上,养成勇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6、点在学生易错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错误是难免的,特别是对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的“妙不可言”这个词,学生的在查字词点或联系句子理解是好到极点,无法用语言形容。教师不要只是满足这答案,而应提出:谁有不同看法?学生就会生疑:这个词还有其它意思?从而再读书,找出答案——秒不仅指大自然一切语言丰富耐人寻味,而且指人明白了大自然语言,内心愉悦,从而为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奠定基础。
(五)、让学生质疑中创新
我们让学生质疑问难不要只是停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层面上,还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的探求科学的精神和创造能力上。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向教材“发难”,从字、词、句、段,甚至谋篇布局及联系自己的生活见识提出疑难,道出见解。例如《装满昆虫的口袋》,有的学生可能问;法布尔就知道玩昆虫,学习能好他哪国人?他在生物界有什么贡献?有些问题充满学生的好奇与探求,作为教师有时会被问倒。面对这被激活的质疑问难,可以说是创新火花的体现,教师给予赞赏的同时,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课外去查资料。这样,在巩固知识的的同时,又向课外延伸,达到了丰富知识的境地。
总之,通过创氛、巧导、精点这桥梁,学生的质疑问难被激活,学生不但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而且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
   (自读质疑-再读解疑-精读再生疑-不断探究,向课外延伸)
   (自读质疑-确定探究主题-定向解疑-回顾全文-升华延伸)
    4.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六册教材注意了语文的实践性,设计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办展览(2单元),记录阅读情况(3单元),智慧人的故事会(5单元p56),奇石展(6单元),了解家乡特产(7单元),互评优点(8单元),找谚语、查资料了解科学根据(9单元),设计采访提纲了解一些职业的工作情况、邀请家长介绍职业(10单元),调查信的旅程(11单元),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查资料,了解当地森林覆盖率和植树造林情况、了解家乡的老树(12单元)。
    语文能力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能力训练的重点是有差异的。例如收集信息,三年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收集,并搜集到相关资料就可以了。教师要在带领学生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明白搜集到的资料还应进行筛选,还要学会运用。所有的综合活动都要自然引入,尽量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其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三、评价方式
    1.关注过程。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日积月累,熏陶感染,要靠循环往复,长期培养,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如何学会读书、思考、质疑,如何查询资料、探究讨论、表达交流,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新意识的树立。从关注过程的角度出发,就会容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会给孩子宽松和谐的足以成长进步的空间,会给孩子更多的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启发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结合当地情况和自身条件,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合理的组合、调适。
    3.正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
以写日记为例。教材在三册13单元的金钥匙中由丁丁提出:我有一个小本子,我经常在上面记下我看见的、想到的事。时间长了翻一翻,觉得很有意思。引起学生对记事本的注意。接着,16单元学习了《松鼠日记》后,在金钥匙中丁丁又一次提出:你会写日记了吗?寒假里写几篇日记。正式提出写日记的要求,而且由课文给出了具体的格式。到了四册,2单元的金钥匙中,丁丁、冬冬用对话的形式提示了日记的内容:可以写自己的事,也可以写周围人的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教材的这个特点:所有的学习内容及要求是自然引出,不做指令性的安排,以使学生感到进行的活动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教材或是教师布置下来的。这种编排就要求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整体进行设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63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