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案第二课时】西门豹教案示例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并且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2.读懂每个自然段,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并且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作业 中三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分段和归纳段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课,看是怎样破除迷信的。
板书课题:。
(二)介绍时代背景。
本课记叙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当时,以齐、楚、燕、韩、赵、魏、秦国最为强大,魏王即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第一代君主。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魏王派到邺这个地方任县令,邺是古时地名,如今河南安阳以北。上任以后,破除了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动员人力兴修水利,年年获得好收成。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且划出本课生字词。
2.自学生字、新词。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思考: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理解生字词的。可按部首查字法列成下表。
(四)检查学生初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绸:是翘舌音。
选、旱、烦、灌是鼻音。
姓:是后鼻音。
(3)易混的字:
姓:姓名,老百姓    性:性别,性命。
漂:漂起来。     飘:飘扬,迎春飘。
(4)注意下面字的书写:
灌:有边是上中下结构。
溉:中间是竖提、点,不要写得扁宽。
3.讨论识记字的方法。
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识记,培养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
(1)用熟字加偏旁或是基本字带字的方法,学习下列生字:
婆—波、女,逼—畐加二辶。
还有:选、绸、徒、烦、跪。
(2)用比较法学习下面生字:
荒(荒芜)姓(百姓)灌(灌溉)  溉(灌溉)
慌(惊慌)性(性别)罐(罐子)  概(大概)
(3)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生字:
芜:部首“艹”表义,“无”表音。
(4)利用会意字的特点学习生字:
早:“日”表示太阳,干:无水分,太阳晒得地都旱了,所以称为旱。用这样的方法即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5)利用部首表义的规律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婆:巫婆是女人所以女字底。
绸:做衣服用的绸布料子,是蚕丝制成的,所以绞丝旁。
跪:跪下,脚和腿要动,所以足旁。
灌溉:把水引进田里,所以三点水旁。
4.出示生词卡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人烟稀少:指居住的人很少。
面如土色:脸上没有血色,形容十分害怕。
开凿:挖掘河道,隧道等。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123456
官绅:指旧时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5.质疑:看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帮学生解疑。
6.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根据自己对生字词的理解,再把词放回课文句子中再次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小声读全文:
(1)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2)想一想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回答:通过带着以上几个问题读课文,你初步了解到什么?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候,魏正派到邺这个地方,和老百姓一起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事情的起因是当到了邺之后,看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就找老百姓问这是怎么回事。
事情的经过是了解到土地荒芜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于是他将计就计,借给河伯娶媳妇的机会惩治了巫婆和官绅。
事情的结果是带领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灌溉土地,使邺这个地方年年获得好收成。
(六)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并且从中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每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
1.渗透分段的训练。
2.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课写的是到了邺这个地方,破除了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使这里年年获得好收成的事,那么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到了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向一位老大爷调查,他问了哪四个问题?
②老大爷每次是怎样回答的?
③从老大爷的回答中,了解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说了以上这几个问题。
学生回答,是1至9自然段写的是四次向老大爷询问,老大爷并四次回答了。
(3)再次带着问题读课文。
请同学们还是带着以上三个思考题,再读课文,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5)学生结合思考题,谈一谈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列成表格。
第一次问了什么?老大爷是怎么回答的?从老大爷的回答中,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会按着这个线索汇报自己学懂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及时出示句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意思。人烟稀少是指这里居住的人很少,正因为居住的人少了,所以田地无人耕种,无人管理,不长庄稼而长满了野草。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抓主要内容说一说第1自然段的段意。“到了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老大爷问是怎么回事。”然后再提示同学们用“老大爷是怎么回答的?从回答中知道了什么?”的线索,用自己的话归纳第2自然段的段意。“老大爷说是河伯娶媳妇闹的,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否则漳河就发大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老大爷的第一次回答中,第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询问的问题,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让又知道了每年都要给河伯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如果不给河伯娶媳妇,漳河就发大水,淹没田地。123456
从老大爷第二次回答中,知道了不给河伯娶媳妇,漳河就要发大水,这话是巫婆说的,并且还知道了地方官绅和巫婆勾结,大量搜刮民财。
从老大爷第三次回答中知道,知道了有钱的人家都免去了灾难,而没有钱的人家都带着女儿逃走了,因此,这里人烟稀少。还知道了给河伯娶媳妇是怎么个娶法。
学习这部分时,让学生充分旗下面这段话。“到了河伯娶媳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让学生理解到:这段话写明了,河伯娶媳妇到底是怎么个娶法。从这段话中还知道,女孩儿就是这样沉下水去,给淹死了,所以才有了像下文说的那个结果,“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这个地方人口越来越少,这个地方也越来越穷。”
从以上三次问话,和三次老大爷的回答中,知道了邺这地方之所以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从老大爷的第四次回答中,知道了,漳河没有发过大水,倒是每年都闹旱灾。在这里理解什么是“旱灾”,夏天,雨水缺少,田地干旱,庄稼因为缺少水干枯,造成收成不好。
学习第 9自然段时,让学生读一读说的话,出示句子,理解带点的词语。“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些句子是双关语,从表面上看,是漳河没有发大水,给河伯娶媳妇还真灵,下次他也要参加给河伯娶媳妇,亲自来送新娘,而实际上,这是说的反话,是带有讽刺的意味。
2.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导语 :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通过向老大爷调查了解,知道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所以他决定,下次河伯娶媳妇要亲自参加,那么情况到底怎么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小声自由读这自然段,想: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又到了,参加的有哪些人?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
(2)出示句子,让学生理解句意,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因为向老大爷了解情况以后,决定下次河伯娶媳妇要亲自参加,到了这一天,没有食言,说来就来了。让同学们换词理解。
“带着卫士,果然来了。”
“带着卫士,果真来了。”
因为到邺这个地方任县令,巫婆和官绅看到也前来参加给河伯娶媳妇,不敢怠慢,所以急忙迎接。换词理解:“赶快迎接”,“匆忙迎接”。
(3)再读这一自然段,用串联课文中的词句的方法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河伯娶媳妇那天,带着卫士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
3.学习课文第11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说的话。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话的。
(2)指名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句子: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等了一会儿,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是真的这个姑娘不漂亮吗?是真的要另选一个吗?不是。而是的计策,是他将计就计,借河伯娶媳妇,来惩治巫婆,并且拯救了这位姑娘。
“等了一会儿”,是真的再等她回来吗?而是假戏真做,是的计策,“怎么还不回来”,和“等了一会儿”是照应的,说明时间已经过的不短了,才应当让官绅头子去催一催。123456
(3)再读这两自然段,并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从插图上看,哪位是,哪位是巫婆、官绅、女徒弟和的卫士?
4.学习课文13、14自然段:
(1)默读这两自然段,想:又是怎样惩治官绅的?
(2)指名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面对漳河站了很久。”利用这个时间,是惩治邪恶,教育群众,让百姓们真的相信,有什么河神?这是巫婆勾结官绅搞迷信,以此搜刮民财的手段。“提心吊胆”、“面如土色”都是形容官绅十分害怕,怕把自己也投入漳河送了命,所以连连磕头求饶。
5.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齐读本自然段,想:大家都明白了什么?
借给河伯娶媳妇这个事,惩治了邪恶,教育了群众,使老百姓们知道了,给河伯娶媳妇是搞迷信,是巫婆和官绅骗老百姓钱财和坑害人的,同时也教育了那些官绅,使他们再也不敢提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6.学习课文最后1自然段:
导语 :惩治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给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从此,谁也不敢提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那么他又是怎样改变邺这个地方贫穷的面貌的呢?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本段的第一句话,写了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间,使田地再也不会因为缺雨干旱而受影响;第二句话说明了兴修水利的效果,年年获得好收成。“年年”意思是,每一年都如此。
(3)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庄稼年年获得好收成。
(4)作业 :
细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弄清本课的写作顺序,按照“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2.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读全文,较详细地说一说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1.导语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一课,知道了破除了给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这里年年获得好收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课,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并且归纳段落大意。
2.自己小声读课文,说一说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汇报,说一说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受魏王的指派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到了邺这个地方后,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经过调查了解,弄清楚了这里贫穷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将计就计,破除了给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且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间,使这里年年获得好收成。
(二)再读课文,搞清楚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儿是事情的起因?哪儿写的是事情的经过?哪儿写的是故事的结果?并按照“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1.  小声自由读全文,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每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
本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凡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自然段的顺序不能颠倒。
2.默读课文,找一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按照小黑板上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1)出示小黑板提示:
一段:摸清底细
二段:破除迷信
三段:兴修水利
(2)自己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用“△”标出来。123456
(3)小组讨论分段,并说二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小组汇报分段情况及哪是起因、经过及结果。
①第一段是从“战国时候,魏王派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到“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1~9自然段)这里写的是故事的起因。
②第二段从“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到“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的事,漳河也没有发过大水。”(即10~15自然段)这里是详细地写了故事的经过。
③第三段是最后一自然段。这里交待了故事的结果。
注意:分段时,要强调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小黑板提气分段。也可能有的个别同学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第1自然段分为一段,因为他头脑里总有三段的模式;开头一段,结尾一段,中间一段。这就需要引导他,第一段的提示是“摸清底细”,那么第1自然段只是讲看到的情况,还没有摸清底细。另外,从一和二自然段的衔接来看,第1自然段写看到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向老大爷询问,老大爷还没有回答,而是在第2自然段写的老大爷的第一次回答,那么在第1自然段怎么能分段呢?另一种容易出的错误是把最后两自然段分为第三大段。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看倒数第2自然段和上下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紧密,通过惩治巫婆和官绅,使老百姓明白了给河伯娶媳妇是巫婆和官绅勾结在一起,骗取老百姓钱财的,和上文联系紧密,而且下文里写的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和前自然段比,完全是另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当把最后一自然段分为一大段。如果学生都把段分对了,这些不必再向学生讲。
3.再读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本文以人物的名称为题,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物都要通过写一件事或几件事来突出人物,本文以一件事写人。写人的文章一般用这样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谁,干什么,怎么样。”请你按句式,根据每段的小标题,即“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给每段归纳段意。
(1)出示小黑板(句式):
谁,干什么,怎么样。
(2)告诉同学们,分段的提示,即是每个段的小标题;小标题都是每段最重要的内容,请同学们归纳段意时,一方面细读课文,同时参看小标题,归纳出每段的段意。
(3)学生一段一段地读课文,并归纳段落大意。
(4)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谁的最好,为什么?
(5)指名汇报归纳的段落大意。
①第一段:
到了邺之后进行调查研究,弄清了这里贫困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谁)到了邺之后进行调查研究(干什么),弄清了这里贫困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怎么样)。
②第二段:
(谁)利用河伯娶媳妇(干什么)惩治了邪恶,破除了迷信(怎么样)。或: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
③第三段:
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庄稼年年获得好收成。
学生发言的时候,要分析句式,培养他们归纳段意的能力,知道什么题裁的文章,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归纳段意,并且会抓段落中的主要内容来归纳。
(三)总结全文。
本文写的是到了邺之后,进行调查研究,和群众一道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兴修水利的事。你学习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1.我知道了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并且懂得了遇事要进行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相信科学。
2.我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时,要抓本段的主要内容,用一定的句式抓主要内容,组织语言来归纳段落大意。123456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开展表演课本剧的活动。在复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编排其它课的课本剧,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表演才能的孩子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最主要的是,这种形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15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