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其中选木雕和放弃买木雕为课文的3-9自然段;送木雕为课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们是朋友”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为了突现印度少年的美好心灵,作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写。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积累四字成语

  2、读好课文,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感受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中心句,为什么说“我们是朋友”

二、说教学法

  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我打算从读入手,以求读中感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像的能力;并结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形象感受法:语文是感性的语言。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表演还原买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遗憾”和“朋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读、思、议、划、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乐于参与的能力。

三、说教程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课前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是学生初步获得跟课文有关的资料。导入时,教师再系统地出示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朗读实践,使他们充分地钻研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并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的认读本课的生字。

  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还一定要让孩子讲清楚讲完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123

  学习了词语,我将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

  3、紧抓“遗憾”,体会情感

  抓“遗憾”组织教学是我教学的中心环节。

  出示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

  请学生认真的读这一自然段,读着读着,同学们,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疑问呢?

  学贵有疑,学生们肯定会提出:

  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为什么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书中,我们再好好来读读课文的3-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边读边找答案,在自己的答案边写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养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我相信可爱的孩子们肯定会找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毕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立体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可直观形象的物体还是会牢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适时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即刻被这些构思新奇的坐凳给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构思新奇,怪不得“我”会“爱不释手”。于是又一个疑问自然产生了:“既然爱不释手,就买了呀,又为什么会有遗憾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课文的5-8自然段。再请两个孩子演,演好了之后,问问演“少年”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仅仅借助言行,更要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遗憾下去了吗?有没有不再遗憾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认真地读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

  读吧,好好读再来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将学生再次带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里有一个词,我觉得我们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说: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这么大。

  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个“沉甸甸”,是这样写的:我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让孩子们比较朗读这两部分。又有疑问了:大象墩沉甸甸还说得过去,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不是只有拳头大小吗?探究得知,原来小象墩并不沉甸甸,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队我们中国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

  于是中心句顺势展示——课文的第14自然段:“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文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孩子们,怎样的人你称之为“朋友”?你的朋友有谁?为什么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远隔千里会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123

  最后再通读全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课文的完整记忆!

  4、拓展延伸,积累词语

  课文只是学习的例子。中国跟别国的友好往来不止文中一个故事,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语,也可以说是中国汉字的精髓之一。让学生认真地摘抄吧,积累下来为自己所用。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89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