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维还是拓展思维|立足发展,拓展思维——《月球之谜》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本课教学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以运用想象、资料交流、互相质疑等方法,引导学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点,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以达到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
一、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1、展开联想,直奔主题
课件出示:在空灵的音乐声中,一轮明月悬挂在高远的天空,穿梭于云絮之间。在明月的照耀下,水光粼粼,异常神秘、美丽。
师: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感觉吗?
生1:感觉很美丽。
师:很笼统,整体的感受。不错。
生2:月亮圆圆的,很亮。我们仔细地看,就能看到上面好像有许多东西……
师:看清上面有些什么了吗?
生3:模模糊糊的,可能是山吧。
师:嗯,看得仔细,而且善于想象。不简单!
生4:我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5:我也想到了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生6:我想到了月亮上面有一个月宫,里面住着嫦娥和玉兔。
师: 看到月亮,人们不禁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句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请学生读句子。
教师: “遐想”可能会是什么意思?
生1:是“梦想”的意思。
生2:是“想开去”的意思。
师:了不起,马上就学到了一个很好的词。那么人们会有哪些遐想呢?
交流,并记录:1月亮为什么会发光?2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和天宫?3月亮上有没有人住在那里?4月亮上是不是和我们地球一样的?5月球是从哪儿来的?6月球年龄有多大?……
教师:那么多迷,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文来解开谜语。
语文到底是什么?它是人们表达和交往的工具。“月亮”是一个词汇,也是一个概念,老师把它表现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融入这般诗情画意中,感受月夜的宁静与安详,经历情感的体验。那么语文就化为感性的存在,美的存在。小学生不会拒绝直观,更不会拒绝美。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辞出真实,扩展了知识容量,丰富了词汇积累。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积淀出发,开辟主题化的广阔空间,去实施生成性的教学。课文的第一句语言非常优美,教师以第一句为思维训练点,联系上下文提出:“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课本知识相碰撞,促使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而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在对话文本的探究中继而生成新的谜,以促使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学生得到了足够的自主空间,展开合理想象,体现了无限的学习张力。这些生成的问题都是源于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的是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为自己的需要而学习”,学习变得主动而富有现实的意义。这个环节教师只以一个问题就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导入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了极好的铺垫。
2、比较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的第二个自然段是对月球表面奇异景象的描写。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观察月球的图片。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联想,通过比较地球与月球与的不同,来进一步感悟月球的荒凉。学生依赖已有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生活阅历,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联想想象的空间,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比较,设想月球上的情景。不少学生想象丰富,感悟深切:
生1:月球的天空黑沉沉的,地球白天的天空湛蓝深远,夜晚才是黑乎乎的。123
生2:月球上死气沉沉,地球上生机勃勃。
生3:月球上尽是环形山,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山,有光秃秃的山,有绿油油的山,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山。
生4:月球上没有小动物,那是一个多么寂寞的地方啊!地球上万物欢歌,又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地方啊!
生5:我喜欢神秘的月球,更喜欢我生活的地球。地球的天空是那么高远湛蓝,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甜润,万物生机勃勃。地球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啊!
经过品读、感悟,学生源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并将知识内化成了自己的能力,阅读教学也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教学环节是使学生通过比较,去发现月球与地球的不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因为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投入其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和句子来进行描述,这样就很轻松地达到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在比较中,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月球的神秘,并生发出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种幸福感。可以说,此环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进,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并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交流是创新思维的平台
对于月球的来源说,学生搜集到了不同的资料。这时,教师就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之后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读、议等形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自我见解,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再根据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对月球来源的看法。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我相信同源说。有些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月球是46亿年以前,与地球一样是宇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也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从地球分裂出去的。这是分裂说。”“我搜集的资料表明,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入,意外地进入了地球的轨道。这种学说叫俘获说。”学生在交流中产生真切的感受和领悟,通过自我理解与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形成更好的自我认识与解悟,其阅读能力便上了一个层次。
无疑,交流已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展现学习主体间视界的融合、情感的交流和理性的碰撞。学生的互动交流必然引发阅读个体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再现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深刻的内涵。这一环节自然地把资料交流和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序,并运用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表达出来。在充分了解月球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月球的兴趣。所谓“集思广益”,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学会接受别人的观点,从而达到训练思维深度、广度的目的。)
三、质疑是创新思维的灵魂
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表示文中的列举没有穷
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省略号使文章结尾具有了开放性,并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广阔空间。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所列举的月球之谜,兼顾搜集的资料,展开质疑: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学生的疑问层出不穷:“月球的起源有三种学说:俘获说,同源说,分裂说。到底哪一种学说才是对的呢?”“月球与地球谁的年龄更大?”“当时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了四种土壤。做完实验后发现,第三种土壤具有杀菌的本领,其他土壤与地球上的土壤没有什么分别。为什么同样是从月球上带回的土壤,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却不可以杀菌呢?”“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含有纯铁粒子。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不生锈。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对于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对于不够好的问题,也不否定,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品读、讨论、交流、联想,积极质疑,对作品有了更深层的解读与感悟。123
应该说,让学生学会质疑比学会回答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在质疑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教学环节的意图正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其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求知需要来更新已有的知识信息量贮存,从而推动自身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而不仅仅是读完课文了事。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整个课堂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参与学习。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适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实现了多维目标的有效整合。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87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