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恶搞】《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概述: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一记叙文,是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语文课程。这篇课文以“我”对 “电脑网络”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告诉大家 “网络”的用处,反映了现代科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文先写“我”家电脑上了互联网了,爸爸告诉“我”互联网的作用;再写“我”打开电脑,进入网络,在网络里看到动画片的卡通人物,又在网络里访问许多网站,还向国外的表姐发了电子贺卡;最后,写 “我”非常喜欢“电脑网络”及盼望再次进入“奇妙”的网络世界的情感。课文通过“爸爸”的话及“我”的实际操作,介绍了网络的用处,这种写法比单纯的说明讲解更为生动感人,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共鸣,激发孩子们爱科学、爱学习的情感。在叙述过程中,以对人物的兴奋、好奇、赞叹、羡慕、依恋、喜欢、盼望等行为和内心活动状态的描写,渗透了人物内心深处对“信息高速路”,关爱。课文通过对一些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老师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应抓住文章的要点:1.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是教学的重点;2.有关网络的知识及对“信息高速路”理解是教学难点。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通过课前让孩子们亲身参与“电脑网络”活动的实际操作体验与感受,以及课堂的交流互动来解决。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或说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便捷、购物、屏幕、访问、辅导、邮件、贺卡、羡慕、便宜、恋恋不舍、奇妙”等词语;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摸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写“细节描写”的训练。
2.能力目标: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知有关网络的知识,加深对“信息高速路”理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学网页]进行交流互动,提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情感教育融合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让他们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让学生关心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学习者特征分析: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从这个班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较多,在学习时,他们很少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活动,容易接受直观、生动、感人的事物,爱摸仿,记忆力好,但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较差,因此,教学时不能违背孩子们的学习心里和认知规律。孩子们在学习这课时,除了对个别的网络知识及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在理解有点困难外,总的来说,其它内容比较简单易学。所以,老师在课前应组织、安排好学生上网,让孩子们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亲身体会“电脑网络”的用处,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这些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与“电脑网络”有关的记叙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孩子们自读,让他们以课文里“‘我’做了什么、心情如何、有何感受”为线索,找出文中一些与“电脑网络”有关的细节描写语句,这可为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及进行“细节描写”训练奠定基础。这个班的孩子们有一定的交流、商讨、争辩与共识的能力,只要老师能根据他们在 “课前准备”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与焦点,组织、指导他们进交流互动,完全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较好地完成元认知过程,使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就感。1234
教学环境与资源: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课件”及相关的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铺垫
1.老师要在自己的[教学网页]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或相关网站。
2.老师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电脑网络”活动的实际操作体验。如:(1)在老师提供的“教学网页”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2)在相关网站上帮父母收集所需要的工作信息;(3)在相关网站上收集自己家庭生活、娱乐所需要的资源。
3.如有不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学生,可参与他人的采集活动,也可在他人帮助下实现对活动的实际操作体验与感悟。
(以上内容,学生可在[教学网页]上查到)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课前进行“电脑网络”活动的实际操作体验,感悟现实生活中的“信息高速路”,为《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课件”:展示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火车火车行驶在铁路上、轮船行驶在江学生河中的情景。在学生观察、体验后,让学生思考汽车、火车、轮船行驶的情景。观察后,老师向学生提出质疑:“请同学们想一想,信息有行驶的道路吗?它行驶的道路会是怎样的呢?”
2.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相互交流课前上网收集资料感受,说说对“信息行驶”的理解;学生围绕课题,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
4.老师用引导性语言把学生引入对《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学习新课找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融入点,使学生的情感与意识快而准投入到对新课的认知过程。
三、认知新课
  1.学生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看看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哪些字在字形上容易混淆,把一些不容易读准的字音,多读几遍:(1)“屏”是多音字,还读“bǐng”,如“屏息”;(2)“铺”容易读错,注意不要读成pǔ;(3)“贺”读hè,不要读成huò;“恋”不要读成niàn;(4)“宜”的本音是yí,在课文里读轻声。
2.老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字、词,训练学生把一些不容易读准字、词读准。
  3.学生再读课文。以自由读为主,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 “我”的细节的语句:(1)“我”做了什么;(2)“我”看到什么;(3)“我”的心情;(4)“我”的感受。
  4.分小组交流,学生说课文所记叙的事情,互说、互听、互评,然后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老师要注意引导,并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达成共识。
5.老师指导与训练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主要对课文中描写“我”的细节语句进行导读。老师要先进行范读,然后再运用“课件”进行导读,并对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我”的感受等语句,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学会怎样把握好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课文朗读。在此基础上,指导与训练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课文朗读,让他们学会“换位”、学会“入境”,让他们在扮演角色进行课文朗读时,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去感悟课文中的“我”,这不仅可使学生学到许多缄默知识,而且对学生也是无形的情感教育,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提升。
6.老师要依据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焦点问题进行小结,巩固、强化学生的元认知成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1234
设计意图:1.加强学生认知能力与基本功训练,不断提升学生 “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技巧;2.通过学生间、师生的交流互动,激励学生主动、积极探究,帮助学生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质疑驱动,合作探究
1.老师针对文中“我”的感受,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向学生提出质疑:
(1)“我”的疑惑是什么?电脑网络这个新玩艺儿到底有什么用呢?网络真的这么神奇?
(2)“为什么会发出“真神了!”这样的赞叹?
(3)“我”为什么会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大门一下子打开了?
(4)为什么下了网,我的心思还在那神奇的网络世界里?。  
2.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释疑,再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画网络示意图,学生把“爸爸”解释的“电脑网络”画出来;学生还联系课文及自己的实际体验,理解了“地球变小了”、“知识大门敞开了”的含义。
3.老师指导学生摸仿课文,进行“细节描写”训练。
设计意图:1.加强写作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意识和能力;2.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让学习内容多元化;3. 培养学生究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互动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
五、交流互动 共创共享(在[教学网页]提共的平台上进行)
1.学生交流自己 “细节描写” 的作品(在[教学网页]提共的平台上进行展示,并收藏)。
2.学生联系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说信息高速路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与影响(自由发言)。
3.学生谈自己知道的网络知识及用处,交流上网的体验与感受(自由发言)。
4.老师对学生进行网络常识教育,教学生一些在网上快捷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以法从事网络活动的教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加工、储存及输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进行以法从事网络活动的教育。
六、回顾认知 合作升华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学生充分畅谈学习的收获与成就感。
3.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达成共识,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与此同时,老师完成“电子板书”,并把它纳入自己的[教学网页]。
电子板书: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做了什么                  电脑网络
“我”               心情与感受
看到什么                  信息高速路
设计意图:1.通过巩固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懂得,我们所以能“跨上信息高速路”,是信息技术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变化;2.让学生懂得,从小就应逐步培养自己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落实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课后延伸  发展个性
通过学生对《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外摸仿这篇课文,进行写与“电脑网络”活动有关的记叙文练习,可在自己的“学习搏客”上,也可上传到老师的[教学网页] 上。1234
设计意图:从小就应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学生的社会化终身练习的素养。

学习效果评价:
由于《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方案符合“新课标”与学情,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不仅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效率,还使学生学得自主、轻松、愉悦。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教师可在课堂上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会了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去把握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丰富的信息资源,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和能力进行探究学习,并使其置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态过程中,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取得了预期的学习成果。例如:学生能找出生字、词,区分开那些在字形上容易混淆的字;把一些不容易读准的字音,可多读几遍,并通过与多媒体计算机对字、词演示的互动,把一些不容易读准字、词读准;②学生能先在小组交流,说出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并通过互说、互听、互评,推荐代表在全班讲并通过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帮助达成共识;③先分小组交流,学生交流对课文中描写 “我”的细节的语句感受时,都能说出对课文所记叙的事情的理解,并通过互动达成共识。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学会了用“非智力因素”的迁移,完成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时,学生注重对课文中描写“我”的细节语句朗读,并积极参扮演角色进行课文朗读,这样就形成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实现学生元认知过程互动的多元化,把从单纯接受教师的讲授,进行理解记忆,转向自己学会学习的轨道,让师生携手进入开放性学习过程;学会了怎样把自己的非智力因素迁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领域,使自己顺利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3、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用该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可运用信息技术在老师提供的开放性学习平台上,实现开放性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习的开放性,使每个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呈现出个性特征,他们每个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获取学习的有效信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任务驱动下,都能积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努力奔向同一个学习目标。学生在动态学习过程中,通过协作商讨与争辩,共同求“识”,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4. 学生提升了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教师在[教学网页]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或相关网站,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电脑网络”活动的实际操作体验,不仅感悟了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及其资源为自己服务,而且提高了自己运用“电脑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能力及对信息处理、加工、存储、输出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可让学生以一种自然、和谐、开放的方式,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81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