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展理念视角】从新的视角看语文——《月球之谜》教学案例剖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新课程,新时空!无论课堂到底呈现怎样的变化,至少从现在许多实验的展示来看,语文教学已出现许多新的视角。本案例仅就新教材第六册《月球之谜》一课的教学观摩作纸上的点谈。
一、感性生活的视角
知识呈现的片断实录:
课件出示:在空灵的音乐声中,一轮明月悬挂在高远的天空,穿梭于云絮之间。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片子,能说说自己的感觉吗?
生1:感觉很美丽。
师:很笼统,整体的感受。不错。
生2:月亮是离我们很远的,可是在这个片子里,听着这个音乐,看它在云里钻来钻去,看起来像很近了。
师:嗯,仿佛就在眼前,感觉很亲近。说得完整而有根据。
生3:这个片子里,月亮是圆圆的,很亮。月亮是很慢很慢地移动的,我们仔细地看,就能看到上面好像有许多东西……
师:看清上面有些什么了吗?
生3:模模糊糊的,好像有山一样的,还有水。
师:嗯,看得仔细,而且善于想象。不简单!
 ……
赏析例谈:
1.语文成为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到底是什么属性的东西?是不可抛弃人文的东西!从这个知识呈现的课例片断来看,语文表现为一种感性的存在。“月亮”是一个词汇,也是一个概念,但老师把它表现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融入这般诗情画意中,感受月夜的宁静与安详,经历情感的体验。那么语文就化为感性的存在,美的存在。小学生不会拒绝直观,更不会拒绝美。
2.  语文成为生活化的对话。语文到底是什么属性的东西?它注定是人们用以表达和交往的工具。但语文所要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具有生活形态的对话。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辞出真实;同时教师在对话中不经意地指导了语言工具的使用。例如“很笼统,整体的感受”、“说得完整而有根据”、“看得仔细,而且善于想象”。事实可见——有效!课堂缘何不能成为生活呢?
二、主题活动的视角
知识扩展的片断实录:
教师:从刚才的片子里,你想起了些什么?
生1:我想起了许多写月亮的古诗。
师:说一首听听。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一起背这首诗。…… 仅仅是写月亮吗?
生2:不是的,古诗是通过月亮写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说得好,明月可以寄相思。
生3:我也想到了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师:一起再背这首诗。…… 说说它怎么写的月亮?
生4:它说月亮就像白玉盘,又像一面镜子挂在天空。
师:看到月亮,人们不禁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还有从片子里想到的吗?
生5:从片子里,我想到了月亮上面有一个月宫,里面住着嫦娥和玉兔。
师:是的,我也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6:我还想到了一个叫吴刚的老人,因为……他一直在那里不停地砍桂花树。
生7:我很小的时候,奶奶讲过一个故事,说月亮上有一棵摇钱树,树上挂满了金元宝。有个财主得知消息后,就想着各种办法想到月亮上去。有一次,他终于乘着一个大风筝到了月亮上,他从摇钱树上摇下了许多钱。可是后来下不来了,就一直在月亮上了……
…… ……
案例启示:
1、语文教学是否也可以主题化?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主题化的教学活动尚且是一种新的思考。但由于教师选择了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内涵的主题——“月亮”开展学习。扩展了知识容量,丰富了词汇积累,即使学习过程看似浅尝,但学生对寄情月亮的感受决不可言轻。同时“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主题化意味着设计的宏观体现,教师仅仅以“看到月亮,让你想起了什么”引领思考,体现了无限的学习张力,让学生得到了足够的自主空间。12
2、课文学习是否仅是孤立的活动?从这个片断似乎告诉我们教学存在着前后知识的互动联系。对于“月亮”,学生是有过许多曾经的,曾经对其知识的了解,曾经与月亮相伴的人生经历。当然,从这个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所积累的知识(主要是古诗和传说)的一种互动。还是缺少学生个体化的自我独特感受的交流,这是一种缺憾。但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认识到从学生的已有积淀出发,开辟主题化的广阔空间,去实施生成性的教学。
三、学习生成的视角
生成学习的片断实录: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句诗“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古至今,每逢夜幕降临……
出示句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请学生读句子
教师:读了句子,你想说些什么?
生1:什么是遐想?
师:请大家试着再读一遍句子,猜猜看,“遐想”可能会是什么意思。
生1:好像是“梦想”的意思。
生2:好像是“想开去”的意思。
师:了不起,马上就学到了一个很好的词。还有其它需要学习和了解的词语吗?
“夜幕降临”、“悬挂”、“皎洁”……
师:除了这些词语的学习外,你们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生3:那皎洁的月光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美丽的遐想?
师:你们觉得呢?
生4: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月亮。
生5:因为月亮很美丽,很神秘。
教师:对,月亮的确很美丽,也很神奇,所以也留给了我们许多的谜团。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月球之谜。那么你们对月亮有什么迷惑不清的问题呢?请你先在纸上写下来……
交流,并记录:a.月亮为什么会发光?b.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和天宫?c.月亮上有没有人住在那里?月亮上是不是和我们地球一样的?……
教师:那么多迷,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文《月球之谜》来解谜语。
请生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并且思考:课文为你解答了哪些谜?课文又让你产生了哪些新的谜?请大家在书本上找一找,划一划,想一想。
实施学习……
案例剖析:
1、学习是满足学生需求的生成。
生成,是对教师严密设计和完全定向的一种颠覆。伴随着学生对的月球感受,加上对月球神奇传说交流,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谜。这便生成了学习的问题背景,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课本知识相碰撞,促使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而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在对话文本的探究中继而生成新的谜,以促使进一步的探究学习。这些生成的问题都是源于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的是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为自己的需要而学习”,学习变得主动而富有现实的意义,其积极的表现也从课堂可见一斑。
2、“生成”在宽泛的“预设”中孕育。分析问题生成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与教师的预设紧密相关的。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期待生成的环节,但是期待而不提供。比如,他安排了两个“生谜”的环节,但却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谜”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教师充分考虑了生成问题的价值,因而在导入学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交流神话传说,促使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更现实的针对意义,展示了每个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以致目标实现。
暂且,只能借助于课堂所见及个人的理解把这个课例认同为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只期望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验证。但无论如何,确立新的视角来看待语文,是跟这个“大破大立”的时代相适应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75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