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与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
  2、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么呢?
  3、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4、课题中强调的是哪个词?“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矛和盾的这一次交锋,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把它们的优点集中在了一起。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了呢?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部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2、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3、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你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汇报收集的资料。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说说“合二为一”的意思。
  6、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出示课文片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我们一起读读。
  (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7、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张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课件出示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么?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师:大家看看课文的题目,再想一想。
  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么时候该详,什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123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过渡:坦克一出现在战场上,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请大家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1、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2、刚才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出示有“忽然、固然、当然”的句子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这三个带有“然”字的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板书:产生想法
  师:“固”是本来的意思。“然”呢?
  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
  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板书:修正想法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板书:延伸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出示:忽然……固然……当然……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
  四、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请齐读——课件出示:
  1、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4、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5、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篇课文题目强调的是什么呢?(集合)
  6、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123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集合”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集合”的课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25、矛和盾的集合
  产生想法 ?
  修正想法 !
  延伸想法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44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