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的木匣 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介绍背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

3.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4.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2ng,还有个读音是li4ng;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和“sh)”,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多音字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读音。请同学做下面的练习。给下面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身高(li4ng, li2ng)

称体重(li4ng,ii2ng)

(sh(,sh))

数量(sh(,sh))(li4ng,li2ng)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可以列成下面表格: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2)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

箱(木箱)倍(一倍)

相(互相)陪(陪伴)

想(思想)赔(赔钱)

(3)一字多组,理解字义

箱(木箱)(纸箱)(装箱)

倍(几倍)(加倍(倍数)

德(品德)(德国)

(4)易写错的字:

德:右边是十四一心四部分组成,不要丢掉“四”下面的一横。

6.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123456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且归纳段落大意。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并受到教育。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二)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1.小声读课文,每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1)自然段:科利亚刚学数数,数了十步就挖坑。

(2)自然段:科利亚埋木匣的经过。

(3)自然段: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4)自然段:四年过去了,科利亚上小学了。

(5)自然段:妈妈带科利亚回到故乡。

(6)自然段: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箱子。

(7)自然段:科利亚没有挖到木匣。

(8)自然段:小伙伴们以为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

(9)自然段:科利亚很自信,并且以为没挖到木匣肯定有原因。

(10)自然段:科利亚动脑筋,认真思考知道没挖到木匣的原因。

(11)自然段:科利亚挖到了木匣。

(13)自然段:科利亚从挖木匣中得到了启示。

在归纳自然段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用“谁,干什么”的句式,组织语言,再回答。

2.再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3.再默读课文,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合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合并自然段并且给课文分段的。

(3)学生汇报: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

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

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在学生汇报分段结果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为什么这样合并自然段分段?以此,培养学生分段的能力。

第1自然段写挖坑,第2自然段写埋木匣,第3自然段写为什么埋,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着埋木匣写的,所以分为一段。123456

第4自然段是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起着承上的作用,“在那儿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起着启下的作用。四年过去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故乡,才引起了挖木匣之事,因此第4自然段应分到第二大段里,直到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着挖木匣(他们回到家乡,妈妈挖木匣,科利亚挖木匣,没挖着,经过动脑筋想问题最后挖着了)写的。因此4~12自然段归为一段。

第13自然段,写的是科利亚从埋木匣、挖木匣的事中,受到了启示,明白了一个道理,是又一层意思。所以这一段另分为一大段。

(三)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

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123456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⑤再细读第二大段,然后填空和判断:

填空:

科利亚开始没有找到木匣的原因是(木匣是四年前埋的,那时年龄小,步子也小),后来他摸着脑门想,终于挖到了木匣,原因是(现在他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一倍,不应当量十步,而是又重新量五步,就挖到了木匣)。

判断哪是正确的答案;

妈妈很快挖到箱子的原因是:

妈妈记性好。(    )

箱子没有被人发现。(    )

妈妈是成年人,四年中步子变化不大,所以量了三十步就挖到了木箱。

科利亚挖不到木匣时是怎么想的?

没有埋好,被法西斯挖去了。(    )

是不是记错步子了,会不会那时我数的不是十步?(    )

那时我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我长大了,步子大了一倍,不应当量十步,而应当量五步。(    )

(7)归纳第二段的段意:

本段写的是科利亚挖木匣。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123456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用这个关联词练习说话:

放学以后,我不光完成了老师留的作业,还帮妈妈做了家务。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二)用“果然”、“仍然”造句。

二、教学重点

造句。

三、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三)造句练习。

1.弄清词义:

在学生上节课理解这两个词义的基础上,出示词义,让学生再体会:

仍然:依然,还,照旧的意思。

果然:确实,真的,在意料之中。

2.带学生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含有“仍然”,“果然”这两个词的句子,并且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123456

3.按本课内容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仍然: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没挖到木匣,他挖了很深,并且左挖右挖,仍然没有挖到木匣。

果然:科利亚知道了木匣是四年前埋的,四年后他长大了,步子也大了,不量十步,量五步就能挖到木匣,等他量了五步,果然挖到了木匣。

4.仿照例子,用这两个词造句。

仍然:三年级的时候,我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升入四年级以后,我仍然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要强调原来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并且强调句子的意思完整,避免“我仍然经常为班内做好事”这样的句子出现)

果然: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雨,今天果然下雨了。

果然:昨天,李红的椅子坏了,今天我一进教室,看到椅子修好了,猜想可能是一贯爱做好事的张刚修的,经过班主任调查,椅子果然是张刚修的。(要强调原来对某件事有所预料,那么事实真的和预料的相符,避免“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样的句子出现。)

5.小组内交流自己造的句子,经过交流开阔同学们的思维,在小组内交流的过程,也是好帮差的好方法、好机会,使同学们多积累一些句子。

(四)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44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