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最大的麦穗》】《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吗?那位哲学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为他在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发现人生哲理的智慧而叹服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中提到的大学者苏格拉底也是一位哲学家。还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呢!相传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3、他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的呢?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去领略哲学家的风采和智慧。
2、这课的生字很简单,只有一个,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垄
垄的意思是指:田地分界埂子。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读了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这篇文章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把握课文。
三、精读体会。
1、《最大的麦穗》这类的文章,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12
 ①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你再读读课文,找到了吗?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只许进不许退”——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② 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的?
出示: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他们此时会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揣摩弟子们的心理,试着说给你的同桌听。
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等到走到尽头却两手空空之时,才感到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欣赏】
  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上文写了弟子们一心要摘得最大的麦穗,便不断地取舍,直至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一无所获。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由现实的摘麦穗过渡到对待人生的大智慧,这不是巧妙的主旨升华吗?
四、拓展延伸。
1、想体会做一名小小研究员的滋味吗?试着比较《最大的麦穗》和学过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会是很精彩的"小论文"哟!
    2、小练笔:课文第5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弟子们问什么会觉得麦子在嘲笑他们呢?嘲笑他们什么?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92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