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目录|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正因为有了奇思妙想,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们,面对未来,你们一定有过许多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想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
   (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123456789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123456789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教后感:
  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突破口,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上,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

16、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123456789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17、山谷中的谜底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123456789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123456789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课后感受
  本课文主在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觉得比较有劲,同时,在学习雪松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动作来加强记忆,这样学生记得牢。

习作5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觉间,我们已由孩童渐渐长成青少年,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去,所谓的成熟离我们又太遥远。于是,在花季和雨季中,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今天,我们就上一节作文课——《成长的烦恼》。
  二、讨论畅谈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各自畅谈内心的烦恼。
   2、交流自己的烦恼,引起同学的共鸣。
   3、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的烦恼。
   4、教室小结。
  三、学会表达
    你能用一定的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吗?
    举例示范:
    (1)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2)我的烦恼就像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
       学生模仿练习,指名表达。
  四、引导化解
    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让我们小小的心田承载不了这样的困惑,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的名人名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日子。爱迪生、毛泽东成长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
    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成长中的烦恼讲给同学听,并模仿名言警句的格式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五、激情写作
    学生各自回忆,提笔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练习5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123456789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123456789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

18、广玉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123456789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74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