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学与问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明白“问”的重要性。
2.理解关键词,结合补充的名人名言,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故事,明白“问”的重要性,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明确观点
1.齐读课题。
2.揭示文体。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篇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从字面理解,就是“说明道理”。说理文呢?(就是借文章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主张。)
3.《学与问》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说理的。那么,他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呢?(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过渡:这样看来,“问”很重要。请大家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基本特点,由此揭示课文的中心观点。还通过问题强调“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精读,逐层解读
1.自由朗读§1,交流。
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这里作者把“问”比作什么?(“金钥匙”和“铺路石”,连用两个比喻,告诉我们“问”与知识相关,与成功相连,进一步说明学习知识离不开“问”,取得成功也离不开“问”。)
(2)指名读,齐读。
2.读§2-3,思考:作者用哥白尼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哥白尼勤学好问,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板书:勤学  好问
(1)有谁了解哥白尼的?学生交流。
(2)出示§2,请大家自由朗读,说说读过后你知道了什么?
a.从“经常、问这问那”看出问得多。
b.从“缠”看出一定要问清楚,(用一个词)即刨根问底。
过渡:我们看到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
c.指名读。
(3)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意在理解课文上的“……”)
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4)哥白尼小时候勤学好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如巴尔扎克说的,出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指名读。
(5)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名读,突出“问”字。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找一找,作者还告诉我们什么?
(1)交流。
a.“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123
b.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要向那些能给我启发,给我帮助的人请教。)
4.默读§段4,作者用沈括的例子,又想说明什么?
(1)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齐读。板书:问思结合
(2)沈括的疑问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a.指名回答。追问:对于“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问题,为什么他还要自己去找答案呢?
b.小结:古人云:(出示)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光学习,不去思考,则会导致迷惑。勤学好问加上思考,才是真正的“学”、真正的“问”。
(3)沈括其人。
介绍沈括: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出色的工程师、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音乐、医药等无所不精。
你觉得沈括是个怎样的人?指名说。
(4)正是因为不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解释,积极地用自己的眼光
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思结合,沈括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们现学现问,再读一读§4,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预设:
a.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b.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c.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再谈体会。(学习知识除了勤学好问,还要问思结合,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过渡: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5.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1)出示§5,自由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既要)学(又要)问、相辅相成、只有……才……、勤学好问、真正”读得更好些。
(2)练读。指名读。
(3)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提问题、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意思等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的真正含义,适合引入名人名言,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引导他们对名言的积累、感悟,丰富了课堂,促进学生内化。123
三、总结,升华理解
1.课文学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来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的:摆事实,讲道理(板书)。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送名言。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3.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出示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给他以指点,使他茅塞顿开。)
(1)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呢?
(2)学生写一写,交流。
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教学末尾注重点明说理文常用的说理方法,与课始照应,突出说理文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送名言有利于学生升华自己的认识,说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道理,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四、延伸课后
课后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的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摆事实
 勤学+好问+问思结合=学习的主人
讲道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例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说理文,重在首先明确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逐步来说明这个观点?采用了什么的写法?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说理文一般特点的渗透,再结合课文内容,“以教导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时第二课时。根据“生本”理念解放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以教导学”,先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一般特点,再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质疑,尤其是适时引入名人名言及渗透学习方法等方式逐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中心观点,让学生明白“问”的重要性,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51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