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教学反思]郑成功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郑成功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第二周的星期二。
这学期开始,学校对教研活动的时间作了调整,每周二上午第一课全体语文老师都没有安排课,统一为语文教研活动时间,谁上课谁调课,这样就能保证其他语文老师都能参加教研活动,不再像以往那样为了听课很多老师都要调课。
上一周只有两天,所以今天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上课,六年级语文,第二篇课文《郑成功》,第一课时。这是我给这班学生上的第四堂课。
《郑成功》这一篇课文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故事,是一个爱国的故事,是一个让学生在故事的学习中领悟到爱国,向往祖国的统一。在这个故事中,我认为要和学生好好地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其实这也很好地可以作为这篇课文的导入。因为,学生还不能准确地知晓民族英雄。因此,课的一开始,我以谈论英雄着手,从英雄的定义、表现英雄气概的古诗(李清照的《绝句》)到两位英雄的图片(航天英雄杨利伟、战斗英雄董存瑞),再到民族英雄的定义,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一位民族英雄——郑成功。不过很遗憾的是引导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郑成功为什么会被称为民族英雄?”没有问。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给本课初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把《郑成功》这篇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读完后让学生用“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开头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结合学生的回答找出文中能概括文章所讲两件事的一段话,让学生板书两件事,说说自己印象深的一件事,讲讲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段,理清课文的脉络。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总是表述着作者一定的感情。我让学生在第三次读课文之后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之后的感情,在这个环节可能是我表述上有点问题,学生没有能够完全应该说什么。好不容易学生说出了诸如“激动、愤怒”的词语,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情绪变化的依据,交流时先说让自己“愤怒”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由于课堂驾驭的问题,这节课在时间上没有处理好,最后的生字学习与书写环节没有能够落实,使其成为本节课教学败笔中的突出一点,目标没有达成,毕竟第一课时的教学,生字的学习和书写应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语文课堂的变数实在是太多,教育是慢的艺术,而语文教学更需要慢。高效课堂,任重,道远。

《郑成功》教学反思
      昨天第四节课,上了《郑成功》的第二课时,现反思如下:
    1.语文备课流程基本确定。首先结合教参明确教学目标,可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到底要达成几个目标,我们班学生现有的水平是什么状况,这几个目标谁轻谁重等。目标了然于胸之后,带着目标找内容,最终形成若干内容板块。接着理清教学思路,也就是各内容板块如何串联起来。最后想好教学过渡语言。也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语言四环节。此外备课过程中不停拷问自己:问学生哪些问题,应该怎么问,学生可能怎么回答。123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阅读收获,畅所欲言,应该放在第一课时,并且可以与课前预习结合起来。汇报和聆听汇报的过程也是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问问题指向性要明确。

     3.第一课时要解决的问题有:导入——初读课文,交流收获——检查生字词——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4.让学生简介文章内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具体详细地描述向言简意赅地概括的过渡。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提炼、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走一个来回。

     5.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注意精心安排精读环节。比如:精读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读读这段,说说读后感受(气愤),接着紧扣“奴役”“残酷地奴役”等词,加深对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的理解,想象相关的惨绝人寰的画面,补充一些历史资料揭露暴行,加深对“恨透了”的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即整体感知——品味关键词——想象画面——补充资料——体会情感——感情朗读六个环节。或层层铺垫,层层深入,或七嘴八舌,补充提升。

     6.抓关键词句反复玩味。比如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这句话承上启下。郑成功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荷兰侵略者对台湾同胞的残酷奴役。郑成功之所以有底气说这句话是因为下文介绍了郑军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渡海东征时,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联系上下文,营造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再抓关键词“终于”(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联系前因后果,品味“终于”里包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

7.恰当地使用以读代讲。

8.课内动笔写要有指导,就用习作指导的方式即可。关于战斗场面的描绘,要注意引导学生面点结合地写。面好描绘(敌人惊恐万状,敌军舰队乱作一团或类似的话),点难刻画。惊恐万状到底是什么状,及有多少状呢?可以让学生想画面,再语言描述,也可以抓关键词想画面,想过程,想来龙去脉。比如以“ 心惊胆战”“呆若木鸡” “闻风丧胆”“ 哭爹喊娘”“屁滚尿流”“ 丧家之犬” “漏网之鱼” “负隅顽抗,死路一条”等关键词写某一个或几个荷兰士兵的丑态。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组织,可以用“你看——”“你听——”等推出特写镜头。或者用其他方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介绍“惊恐万状”。不过特别要注意,在动笔之前,一定让学生说,你说我说大家说,创意的火花来自于思维的碰撞。

9.如何恰当自然地让学生理解最后一自然段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是个经常碰到的经典问题。我的初步想法是让学生自己说。123

10.《郑成功》一文的对学生思想教育意义的追问。当学生通过阅读或写作尽情享受荷兰侵略者狼狈丑态的快意时,复仇意识与民族主义是否也深入学生内心并占据一席之地呢?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现在,竞争合作是主旋律,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应该引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由小爱到大爱。写到这儿,我想起了上学期教过的《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聂荣臻将军的良苦用心,他的做法超越了时代,是多么的了不起。而窦桂梅的经典课《圆明园的毁灭》,同样也做了相关的努力。

《郑成功》教学反思
  第二课《郑成功》讲完了,总觉得的有些仓促,对于课文的内涵讲的不够透彻,在教学形式上,速度过于快,对最精彩的第五段没有深入分析,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仅限于皮毛。课后我回忆了整个教学过程,总想着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效果,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所追求的,我们都喜欢用最少的时间,寻求最大的教学效果。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时,教师又如何寻求教学的有效性呢。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探究性语文的基础。但是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是非常多的,因为学生在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作者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寻找空白找到例点与探究性阅读之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本呈现了那么多东西,我们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变成了“杂货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中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距离应该去寻找例点,与学生真正有距离的例点。这还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进行必要的分析,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抓住了这个冲突,学生可以对文本实现真正的解读,真正有所获,真正能得其滋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郑成功》这篇课文,它的主题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读书让学生领会郑成功英勇顽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第五节描写的战斗场面非常精彩,而课后也有一个描写场面的练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场面描写也许不算难,但要他们描写一个战争的场面,这似乎是第一次接触,也许这就是文章的例点。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一节节的诵读课文,而是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章的哪一节写得最精彩。学生的回答当然带有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第五节写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节,来研读这一节中最为精妙之处。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14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