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歇后语是什么]三顾茅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123456789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123456789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绐课文分段。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刘备是个怎样的人。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绐课文分段。
  1.揭题解题。(1)顾:拜访。(2)简介<三国志)(背景知识)。
  2.按要求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冈(gang) 谒(ye) 数九寒天(shu)
  (2)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通,随机正音o
  (2)注意“谒”与“蔼”、“快”与“快”的字形的区别o
  (3)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只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4.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5.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进一步认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土的精神。
  2.比较三次去茅庐的异同,为分辨文章详略打下基础
  进一步认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土的精神
  1.听写词语。
  2.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在课文中划出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相请的词句。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结果。
  (3)指名汇报,同学评议、补充。123456789
  (4)教师小结。
  3.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同:刘备对待诸葛亮前后一致的谦恭态度。
  异: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
  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4.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用上“因为……所以……”,“不仅……还”等关联词说说诸葛亮为什么答应辅佐刘备。
  5.朗读课文。
  6.作业:作业本第4题。

                    第三课时

  1.分辨课文详略。
  2.认识课文把刘备和张飞对比的写法。
  3.缩写课文。
  分辨课文详略
  缩写课文。
  1.复习导人:“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的什么精神?那么课文为什么花厂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2.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4.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第三段呢?(详略处理是为表
  现中心服务的。)
  5.作业。(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说明,书名叫(三顾茅庐)。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123456789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
    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123456789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此文发表于2002年第9期《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

 罗贯中(约1330-1400),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太原人。相传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过创作。从《三国演义》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推想,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在创作上,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曾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小说,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他名字的小说,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大约创作于元代末年,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史书、平话、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有弘治本传世,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增删润色,才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浚平吴,包括了整个三国时代。在“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作中心人物,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他们的爱憎与背向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的艺术造诣很深,影响深远,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佼佼者。它由汉末各个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直写到晋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事多人众,头绪纷繁,但由于作者匠心独运,以曹、刘双方矛盾斗争为主线,或实写或虚写,或详写或略述,或插叙或倒叙,精心编结,主次分明,有条不紊,构成一个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成功地塑造了有智谋的诸葛亮、义勇的关羽和性格正直的张飞等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123456789

  《三国演义》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和借鉴。但是,它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对黄巾起义的仇视和污蔑,以及它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忠君思想、宗教迷信和宿命论,都是十分有害的封建糟粕。艺术上,它的人物性格则缺少发展,且又过于渲染夸张,使某些形象失于真实。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现将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123456789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123456789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14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