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美猴王》|《美猴王》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绝 力倦神疲
    (二)课文的线索:掌握故事的情节,能分析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三)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③ 读懂背景材料,本文是从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第13回—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这里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开课导语
    ①可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引入。
    ②可从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的插曲引入。
    ③可从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西游记》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美猴王》。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石猴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②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二”,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1234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进一步理清线索,熟悉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4品析活动
    ①情节安排,脉络清晰。
    石猴出世,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山间生活,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方面,表现他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又为下文石猴被拥戴为王作伏笔。课文把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脉络分明,且前后勾连。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课文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他之所以为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他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他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开课导语
    石猴成美猴王,它究竟美在何处?其“猴”“神”“人”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1234
    ②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什么特性?
    ③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④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
    4品析活动
    ①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表现他“神”的特点。石猴和其他猴类一样,活泼好动,“行走跳跃”、“食”、“饮”、“采”、“觅”;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这些动作都是他猴性十足的表现。
    ③自荐探泉。众猴避暑玩耍时发现了瀑布飞泉,好奇心促使它们寻找源头,但又不敢进去。于是许下诺言:“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连呼三声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④ 发现水帘洞。“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⑤被拥为王。众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石猴竟能引用名言,这也是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的特点。1234
    关于手法
    ① 神奇瑰丽的想象。《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是浪漫主义的作品。石猴的出世就十分神奇,他无父无母,仙石育胞,迎风化成;他一诞生就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他无师自通,不仅识字,还能引用《论语》,这些都带有神奇的色彩。作者还描绘了一个“却似人家住处一般”的“福地”“洞天”,这里有水有桥,桥边有花有树。石房内石制家具一应俱全。洞内正中的石碣上还有十个大字……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境界,只能存在于幻想的世界,这是作者凭借自然景物驰骋想象创造出来的神话境界。
    ②在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塑造石猴的形象。作者描述“美猴王”的来历,塑造石猴的形象,不是用寡淡无味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展示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紧紧扣住石猴这个中心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顺序是: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 ——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有头有尾,把“美猴王”的来历写得清清楚楚。在每一情节中都想象奇丽,妙趣横生。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③课文的语言优美生动,流利明快,富于表现力。如写石猴出世后的山间生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这些短句写出了石猴的灵巧活泼和自由欢乐,流利明快而音调和谐。对众猴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传神。如写众猴进洞后“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把“猴性顽劣”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此外,人物的语言描写,精选了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石猴探洞前的“我进去!我进去!”突出了他的勇敢。石猴向众猴描述洞中情景和要求众猴兑现诺言的对话,都有声有情,富于个性。特别是石猴竟引用《论语》的话,更具有幽默感。
    (三)布置作业
    读整本《西游记》。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72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