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这部小说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检查预习作业
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结合板书概括梗概大意。
3.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12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本课亮点有二:
一、充分体现预习。新教育小学特别重视预习,我结合六年级学生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本课篇幅过长的特点,把预习工作做扎实,把学生一看就会的东西放在课下完成,这样腾出大量的时间去读,去体会人物品质,去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效果不错。
二、把课上成共读一本书的引领课。我校正在开展新教育试验,而亲子共读一本书正是本次实验的课题,《鲁滨孙漂流记》也正是推荐的书籍,于是,我借此机会,把课直接上成引领课,达到激趣的目的。同时,在课末为学生设计导读条,让学生课下读书有一定的指导性,学生读书就有的放矢了。
不足: 
课后结合生活谈体会时,问题设计的不好,学生不知从何谈起。如果把问题改成“你过去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学了本课,你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就不会冷场了。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22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