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堂实录]月光曲课堂实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复习入课。
师: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产生的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师板书课题)
师:来读课题
生:月—光—曲
二、直入重点,感受《月光曲》。
师: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贝多芬的琴声将他们引到了怎样的意境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生思考)
师:第几自然段?大声地告诉老师。
生:第九自然段。
师:请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想一想哪些是写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哪些是写兄妹俩因琴声展开的联想,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自由读!
(生自由读第九自然段)
师:文章中哪些是事实描写?
生:文章的事实描写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还有吗?你说。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哪些是兄妹俩因听琴而产生的联想?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清楚。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的“似的”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ì de”,我们同学们读得很准。
师:皮鞋匠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想一想。
(生思考后回答)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皮鞋匠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亮。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生:描写了三个画面,一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个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描绘了几个画面?
生齐:三个画面
师: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师:月亮越升越高
师:月光照亮了浪花
(师相应板书)
师:来看这三幅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请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刚才三个画面,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分几种。大屏幕上有四组词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师:旋律是怎样变化的?
生:先是“刚健——明快”,再“轻柔——舒缓”是,接着就是“高昂——激荡”123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了?
生:首先是“轻柔——舒缓”,再是“高昂——激荡”
师:同学们同意谁的意见?
师:首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高昂——激荡。再思考一下。你说。
生:首先是低沉——忧伤,再是高昂——激荡
师: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月光曲》的旋律,你来说!
生:先是:轻柔——舒缓,然后是刚健——明快
师:接着是?
生:高昂——激荡
师:好,高昂——激荡,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师: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刚健——明快”,再是“高昂——激荡”
师: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
师引读:贝多芬美妙的音乐真让人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皮鞋匠的妹妹正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皮鞋匠看到妹妹
生: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生:因为皮鞋匠看到妹妹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所以想象出妹妹也看到这个景象了。
生:因为皮鞋匠妹妹的神情值得同情
师:怎样的神情?
生:因为皮鞋匠从妹妹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了的
师:你真会读书!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想象到了妹妹也看到了,看到了他出来也没看到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同学们,用你的情融入你的心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的课文。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让你们在音乐中尽情地朗读。开始。
(师生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还想读吗?
生:想
师:和老师一起再读读读
(师生再读)
三、运用迁移,学会联想
师:一个秋天的月夜,贝多芬走进简陋低级的茅屋,为兄妹弹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优美的“月光曲”。这个传说之所以这么动人,这么富有美感,从文章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出来。像这样在事物的描写中恰当地加入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了,表达的情感更深刻了,还记得这段文字吗?它就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那篇课文?
生:出自《荷花》
师:出自我们三年级课文《荷花》。对事物的联想描写,在三年级的课文里就出现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这段话,生齐读: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许多的事物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地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想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自由读文)
师:我们来看看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交流,读句子: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我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河水里游鱼在窃窃私语;我仿佛看到了会意的春风把河边点缀的五彩缤纷……)
师:我们请班上的男女生合作一次,男生读前面的内容,女生读后面的联想部分。123
(分男女生读)
师:如果男生的声音在大一些就好了,我请一个男生来读第二段。
生1: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还有谁再读?你来。
生2: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这一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坐下!还有前面“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这是不是联想?这也是作者的联想。
师:在乐声中,刘再富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在这里作者是用了省略号,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想象,作者想到哪些?
生:我们看到了那滔天般巨浪如一条长龙龙行天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蓝精灵在大海上舞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鱼儿在水中欢歌跳舞。
生:我仿佛看了七仙女从海的这边飞到海的那边,舞动着她们的彩带,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师:多美,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课文
(生读)
师:大自然的声音总让人浮想联翩,我们一起来读郭风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快速地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联想。
(生读文,找句子
师: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师:还有吗?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师:很好,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师:还有吗?
生: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
师:还有没有?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没有?
生: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师:听着蟋蟀的叫声,作者感觉那是小提琴的声音,心灵的感动,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咱们也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师:现在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们的感受。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巧妙运用联想、想象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生小练笔,师巡视指导)
师:写好没有?谁来读读自己写的片段。
生1:我认为这首《森林狂想曲》给我们描写出了这样一个画面:小狗正对着几只蟋蟀汪汪大叫,几只小鸟站在枝头唱着女高音,溪水里,青蛙和响尾蛇正在紧随它们跳跃
生2:我仿佛走进一片树林,树上的鸟儿真多呀,有黄鹂、彩铃、画眉,数都数不清,仿佛百鸟之神把天下所有的鸟都集中这里来开演讲会似的,它们有时不约而同地来一段旋律整装齐鸣,有时又杂乱无章各种声响,还有互相对答,争相上演着一段优美的舞蹈。
……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推荐读物《联想与想象》课外阅读,期待课后交流。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13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