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苏教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019-03-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案例
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习(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12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习。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习。
10、综合练习,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shuxuejiaoan/7135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