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思维导图】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

七年级地理教案 2016-11-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通过自主选择、分组合作、交流体验等活动,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动、“分组探访传统民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视频展示,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进而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视频展示大量景观图和世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三大板块: 

活动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家园。通过说明选择的理由,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活动2:走进聚落,探访传统民居。──以传统民居为例,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3: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以赣榆乡村景观与连云港市区景观作比,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描述城乡景观的差异。 

教学过程:

以“自然风光”视频导入:

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高山、平原、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

师: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打出本课课题)

师: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一、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生: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师:板书学生选择的理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土壤等。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地安家呢? 

生: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三大文明发祥地。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123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参观那儿住民的传统聚落,顺便探访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师:(图片引进)走进一个聚落,你会发现有哪些主要景物? 

  

生:房屋、农田、道路、树木等。

师:聚落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还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你认为最能体现聚落特色的是哪一种景物? 

生:房屋(民居)。 

师:对于人类来说,房屋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生:遮风挡雨、保暖御寒等。 

师:安居才能乐业,一个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复杂,民居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所以这次我们探访的重点是──传统民居。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各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分组行动,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各组选出代表抓阄,决定各小组探访的主题。(a/b/c/d) 

师:在以世界气候分布为背景的图中,分别点出a/b/c/d四个地区的民居,让学生熟悉本组的探究目标。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图片a                              图片b

            

图片c                             图片d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教师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世界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尤其是教材中没有给出的b地的“蒙古包”图片。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语言激励:这些民居可是当地的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才创造出来的实用价值很高的住房,大家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探讨出这些民居背后的秘密吗?

生:分别选出素描高手,在黑板上绘出四种房屋的素描图,然后分组交流,互相补充。 

           

   a               b               c                 d

沙漠地区的房屋: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们建造了厚墙加小窗的房屋,白天既防晒又凉快,晚上却能够保温,起到了“空调”的作用。123

蒙古包: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草原面积广阔,人们过着游牧生活,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宜游牧生活;亚洲内部的草原地区地势较高,风大,气温偏低,蒙古包顶部呈圆锥形,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能够抗风、保暖、防雨雪。

赤道地区的高脚屋:位于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高脚屋,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高脚屋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在寒冷的气候下,当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就用当地易于取得的冰块构筑冰屋暂时栖身,墙体很厚,冰屋呈半球形,里面贴着海豹皮,以防止冰块融化和保持室温,冰屋一侧的“冰窗”,只能透光不能透气。门前有一道弓形挡雪墙,防止冰雪往屋里倒灌。

师:大家发现影响传统民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适应气候,取材方便)

总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了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人类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愈来愈小了。

过渡:与刚才探访的地区相比,我们连云港市的自然条件要好一些。因此,生活在这儿的人更多一些。这么多人,有的住在乡村,有的住在城市,大家居住的地区属于──城市,同学们对农村熟悉吗?老师来自赣榆,下面请大家欣赏赣榆农村的风光,比一比,农村与城市的景观在哪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走进乡村与城市:比较城乡的景观差异。

视频欣赏:赣榆乡村景观和连云港市区景观。

师:图中反映的景观与大家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生:各抒己见,说明城乡景观差异,如房屋的高度与密集度、道路的数量与质量、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别等等。

师:适当提示学生注意人们在劳动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异,并对学生的答案予以点评、概括。

师: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城市与乡村哪一个保留自然的本色更多一些? 

生:是乡村。

师: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很大,那么位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乡村,在景观上是否也存在着差异?──请同学们“轻松一辩”,图中所示照片分别位于哪个大洲?请说明理由。 

       

生:活动略。 

师: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哪一个首先出现? 

生:乡村。 

师:板书进行小结: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好人类建造的家园──聚落。 

下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知的能力,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视频和大量精选图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聚落,走进城乡,在角色体验中、在合作探究中听、看、说、画;选择、探究、比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已知探究未知的能力。

2.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说明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学生的看图说话、知识提炼能力很强。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536.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