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三角形思维导图】第11章 中 亚 第一节 概 述

七年级地理教案 2016-11-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知道中亚的地理位置和中亚五国的名称。

    2、使学生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重要影响。

    3、使学生明确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分析本区农牧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咸海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初步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分析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感受“人地协调”的和谐美。

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类地图,通过阅读、讨论、思考,不断进行综合归纳,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地学习。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中亚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

    2、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二)难点

    1、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2、咸海环境的变迁,指导学生了解咸海的变化,了解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讨论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三)解决办法

    通过识图、填图,运用因果分析法解决问题。四。课时安排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教材、地图册、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  ②“亚欧大陆桥”图、填充图册。

2、地图:“亚洲地区”图、“亚洲地形”图、“中亚政区、地形”图。

3、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②“伊斯兰教穆斯林、清真寺”图。

    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印放大“中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事先剪好,制成拼图,让学生进行拼图训练。

    2、量算中亚四至到海洋的距离,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看“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说出中亚的煤、铁、石油、铜、棉花、小麦、畜牧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中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中亚是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记住中亚五国的名称及分布,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

    2、理解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平原、里海、咸海、阿姆河、锡尔河、卡拉库姆运河。

    3、使学生理解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1)自然条件与农业分布:灌溉水决定农业分布——农牧业重点分布于河流沿岸;(2)资源分布与工业生产:①农牧业原料:棉花、羊毛一棉毛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工工业;②矿产原料(煤、石油、有色金属)一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二)整体感知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这种深居大陆的地理位置对形成中亚地区自然方面、经济方面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并不利,可是人们古代就把这里开辟为“丝绸之路”,今天又兴建了亚欧大陆桥,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成就。1234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一段课文,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2)“内陆干旱环境”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特征。

    “居民和经济”一段课文中的居民以两个“多”(多民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作了简要介绍,重点放在了灌溉农业和牧业部分。其中,尤以棉花生产最为突出,细毛羊、紫羔羊也驰名于世,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棉毛纺织工业;教材也讲到中亚矿产资源丰富,发展了采矿、冶金、军事等工业。

本章最后简要介绍了中亚的三个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

    (三)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板书]  1、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国家。请一个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

    请学生进行拼图练习,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

    (2)在“亚洲地形”图上指导学生量度并计算中亚东距太平洋(约3750千米)、南距印度洋阿拉伯海(约1100千米)、北达北冰洋(约1600千米)、西到黑海最近约1100千米,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或看第2页图11、3,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和现代交通要道。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

    [板书]  2、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并进行填图训练。

    (2)干旱的气候与植被

    引导学生看“中亚地形”图中的卡拉库姆沙漠,由干旱现象反推干旱成因。(干旱一降

  水稀少一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

    指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11、5“卡萨林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由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

    从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人手,启发学生认识到:中亚地区的植被应以分布在草原和荒

  漠的为主。

    归纳上述分析,总结: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植被以分布在草原和荒漠的为主。

    (3)多内流河和内流湖

    要求学生在“中亚地形”图中,找出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和咸海。教师简要讲解什么是内流河、什么是内流湖,指明它们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产物。1234

    要求学生在“中亚地形”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人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向学生介绍里海。

    从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关系人手,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应多

  内流河和内流湖并进而得出: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板书]  3、经济活力

    (1)咸海环境的变迁,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咸海的变化”,了解环境变化及咸海成因,讨论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过去——渔业基地,生机勃勃。

变迁

变迁 现在——水面缩小,鱼类绝迹,盐度增加 气候恶化,死气沉沉

成因:人口增长,盲目开垦,用水剧增。

改良:控制人口,科学种田,节约用水。

初步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2)看图11、6“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说出:中亚的煤、铁、石油、铜、棉花、小麦、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采用一边在地图上找一边连线的方法进行。(课前在小黑板上写好或制好投影片,课堂

上由学生画线。)

    a、煤       a、哈萨克斯坦北部

    b、铁       b、哈萨克斯坦北部,吉尔吉斯斯坦

    c、铜       c、里海沿岸,乌兹别克斯坦南部

    d、石油     d、哈萨克斯坦中部

    e、棉花     e、整个中亚地区的中部和南部

    f、小麦     f、图兰平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g、畜牧业   g、哈萨克斯坦南部

    (答案:a—b,b—a,c—d,d—c,e—f,f—g,g--e)

    (3)重点说明:中亚人民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成就: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中亚是世界上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4)中亚的原料与工业发展

    ①农业原料——棉花、羊毛、肉类、棉毛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3232业。

    ②矿产原料一-    、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采矿、冶金、军事工业。

    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棉毛纺织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军事工业等轻重工业都较发达。木材缺乏,机械制品及一些轻工产品需要进口。

    [板书]  4、居民和主要城市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辨析并能填图。

    (1)出示“中亚地区主要民族人物”图,让学生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中亚地区的民族构成。

    (2)出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伊斯兰教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

    (3)出示“塔什干城市景观”图片,说明:中亚是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1234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交通枢纽、国际航空站。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

    (四)总结、扩展

    八、板书设计

第1节  概述

一、地理位置:距离海洋远,深居内陆;交通要道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丘陵、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2、气候:干旱、半干旱为主

    3、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三、经济活力

    1、农牧业:棉花、羊毛肉类

    2、工业:棉毛纺织、畜产品加工、采矿业、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四、居民和城市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527.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