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前两天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有的人还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板书:沁园春•长沙
说明:这是一首以“”为词牌的词作。
学生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后被外族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由此而得名。
(3)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二)、回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三)、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二、自读、学生诵读。
正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
            寥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答案: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三、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12345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朗读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7句。
      (1)朗读
      (2)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竞自由    12345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六、作业:“积累”“研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
      下片中哪几个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  记 12345
三、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忆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上片是旧地重游,下片自然是“游”字引起,由眼前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曾记否——浪遏飞舟?”
      提问一:“中流击水”之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提问二: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象征手法,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总结全词:通读全词
      (1)提问:从全词的主旨方面理解,上下片有什么关系?
      明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艺术地回答了“同学少年”主宰世界沉浮的答案。上下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12345
      ②词的下片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五、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节奏、语气、重音。
“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后互评。多媒体展示名家朗诵音像资料——桌面)
六、探究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1,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2, 水调歌头《游泳》(一xx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3,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七、课外阅读毛泽东等伟人的传记。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810.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