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课再别康桥】第十课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第十课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说明:
    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
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说明:
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但是如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写下了现代经典名作《再别康桥》。  交代该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 1、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
2、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初步体味。
2、由两位同学范读课文。 通过默读,揣摩诗歌的美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揣摩的效果。
概括课文内容 1、 提问: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全诗每节的内容。
2、 明确概括结果(作别、金柳、青荇、清泉、寻梦、沉默、作别)。 1、 思考并概括。
2、 交流概括结果。 通过概括,明确课文的内容和线索
分析课文特点 1、 提问:根据内容概括,分析本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2、 明确分析结果:首尾呼应、第二至四节写景。 1、根据概括思考分析。
2、交流分析结果。 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即建筑美的内涵。
研读课文 1、 提问:诗中哪节最能表达作者离别时的心情?
2、 明确结果:第六节。 3、 自读课文,寻找可以点题的章节并交流发言。
4、 朗读该节,体味作者的情感。 点题——离别。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惆怅之情。
深入解读课文 1、提问: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感情呢?请用诗中词句回答。
2、明确结果:第五节。 1、 细读课文,寻找相关的关键词句并交流发言。1234
2、 朗读该节。 通过解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中情感美的内在成因:康桥是作者寻梦的地方。
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徐志摩是带着什么梦想来到康桥的? 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思考分析。
2、 交流分析结果 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放弃美国的银行学,欲至剑桥师从罗素,是对自由之梦的追寻。
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徐志摩主要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什么特点,对作者产生怎么的影响? 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思考。
2、 交流分析结果。 再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康桥风景秀丽,开启了作者的性灵。康桥是作者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找出徐志摩是如何概括他在康桥一年的学习生活的? 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思考分析。
2、 交流分析结果。 徐志摩在康桥的生活是自然的、真愉快的。同时也是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结合作者生平解读课文 提问: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分析作者的康桥生活为何也是最痛苦的时期? 1、 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思考分析。
2、 交流分析结果。 再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在留学期间离婚并失恋,康桥是作者爱之梦破碎的地方。

结合胡适的点评,总结全诗。 教师小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胡适《追悼志摩》) 1、 在总结全诗的基础上全班同学齐读该诗。
2、 并再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 深化学生对徐志摩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
徐志摩对单纯信仰的追求,都和康桥有关。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拓展延伸 教师点评:象徐志摩这样拥有“单纯信仰”的诗人,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主观之诗人”。这种“单纯信仰”,也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赤子之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亦然。 同类诗人举例:陶渊明、李白、苏轼、纳兰性德、海子等 深化学生对诗人的认识和对诗歌的理解。
布置作业 教师示范朗读。  师生互动。

思路点拨
诗歌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诗歌文本短小,内涵却很丰富。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文本的帮助。正如该诗,单凭诗中的“寻梦”二字,亦可作为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但是终嫌模糊,只有借助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胡适《追悼志摩》两文,才能把“寻梦”的内涵分析清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先讲《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再讲此诗。其文篇幅虽长,若抓住“康桥的天然景色”和“康桥的学生生活”两大部分分析,一节课亦可解决。
练习举隅
1、 总结概括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1234
2、 将《再别康桥》和以前所学的关于离别题材的诗歌作比较,看看有何不同。
3、 分析诗中第二至六节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附:《再别康桥》赏析
康桥——诗人的精神家园
——《再别康桥》赏析
松江二中 王召强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却是最后一次。
徐志摩死后,他的生前好友胡适曾经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胡适对徐志摩一生历史的概括非常精辟。但是并没有指出徐志摩“单纯的信仰”是如何养成的。除了天性以外,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康桥。康桥,是诗人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康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也即现在的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第一次来到康桥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康桥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时的徐志摩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留学生,受父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他之所以宁愿摆脱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渡重洋,来到康桥,只是徒慕罗素先生的大名,只是想跟这位先生多读点书而已。
然而这一行并不顺利,罗素先生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政府唱反调,主张和平,并且和妻子离婚,早已被剑桥大学开除教籍。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评议员,帮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
多年以后(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样评价他这一年的求学生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自然,源于康桥的秀丽的天然景色;愉快,源于康桥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痛苦,则源于诗人在康桥的一段感情经历。
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徐志摩在拜访林长民的时候与林徽因结识。林徽因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她经常随父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的人士,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
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宝山首富张家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过着“单独”的生活。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1234
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显然就已经播下了自由的火种,否则断然不会违抗父命,放弃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赴英国追随罗素。罗素虽然没有追到,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白来,一年的剑桥生涯,让徐志摩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尤其深受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林氏父女的关系,徐志摩还广泛接触到英国上层社会,尤其是文艺界人士。徐志摩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自由的真谛。所以,康桥是徐志摩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他勇于追求真爱的执着精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徐志摩才会大声地喊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对康桥的无比热爱之情,我想主要是源于此。
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起初徐志摩并没有“发见”。当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康桥生活的时候,他才发现,康桥给他的人生简直就是注入了一汪清泉。诗中作者对“金柳”、“青荇”和“清泉”的描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徐志摩最大的莫过于康河。用徐志摩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话描述就是,“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也就是寻找人生的美好理想,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诗人在康桥没有找到的,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寻。但是康桥对诗人而言,永远是开启性灵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孕育他的胚胎。
1928年,再婚两年的徐志摩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围城”之中,他的妻子陆小曼再现交际花本色,花销很大。徐志摩三地兼课,四处奔波,十分狼狈。徐志摩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为此,他选择了逃避,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站在船头上,很自然地吟诵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804.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