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_《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关于孟子:
1、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12
二、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3、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三、掌握下列字词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树”“衣”“语”“鼓”“疾”“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好象”、“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於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刑於寡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将以衅钟/  无以,则王乎?/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149.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