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拿来主义》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拿  来  主  义
授课人:魏红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概念比较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3、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1、什么是“拿来主义”?(7自然段)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辨别) (有选择)
(二)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8、9、10自然段)

反面——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接受
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正面——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鱼翅━(精华)全盘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糟粕)毁掉
姨太太━(腐朽、淫靡的东西)坚决抵制 
▲  8、9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三)继续探讨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4、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人能自成为新人,文艺能自成为新文艺。
(四)“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是“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练习:拿来主义(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12
三、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四、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五、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答:(           ) 六、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七、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住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997.html

  •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窦娥冤

    一、阅读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2.教学难点 :(1)戏...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目的]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草原诗词七首]词七首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3.学习品析,了解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 :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人物……”导入...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 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2、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项链]项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促织]促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巴尔扎克葬词的作者]巴尔扎克葬词

    教学目的: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赤壁赋】赤壁赋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 “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美丽中国的现代诗|中国现代诗四首

    教案示例《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虎丘记_虎丘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情意方面: 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读课文(或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检测听读,回答:...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