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两大发现之一|发现(之一) (苏教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XX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XX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

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然后跟读,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

2、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

4、“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

6、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1234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补充: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五、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指导: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1234

发 现(之二)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学习时间】0.5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XX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XX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1234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五、课外拓展

《红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醒呀》

醒呀,请扯破了梦魔的网吧。 /神州给虎豹豺狼糟踏了。 /醒了吧!醒了吧!威武的神狮! /听我在五色旗下哀号……

《七子之歌》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孩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144.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