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_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赏析指导”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感知  
〖“赏析指导”的要素〗  
1、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见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3、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4、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5、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6、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7、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赏析示例”的要素〗  
把握诗歌的结构意脉,准确理解主旨。  
〖“自主赏析”的要素〗  
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主旨;鉴赏:开头环境的渲染、诗中即景起兴、反问、比喻等手法的作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内容、风格的异同。  
感悟:  
1、整体梳理本单元双基要素,发现“赏析指导”的知识短文太过笼统、简单,而“赏析示例”强调的又过片面。具备初步鉴赏能力的学生,不可能就前两个环节的学习,而独立完成后面的能力拓展与提升。  
    2、本单元意图使学生独立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主旨;进而鉴赏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修辞、风格。  
  据此,在“赏析指导”环节,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应的练习,有效的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特殊句式、常见主题、常见表现手法、常见修辞、常见风格、常见结构。  
            2、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旨、鉴赏诗歌写法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温故知新;辨析、梳理,建立知识网络。  
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之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及特殊句式  
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这堂课我们就一同来从“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及特殊句式”方面探讨一下如何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便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  
“赏析指导”短文学习:  
1、自读“赏析指导”,画出重点句子,归纳要点;  
2、交流明确(略)  
二、补充练习:(学生独立作,然后交流,师生点评)  1234
1、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2、请将下列诗歌按表达方式归类:  
氓、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秋兴八首(其一)、登高、锦瑟、钱塘湖春行、行路难、登飞来峰、过零丁洋、卜算子•咏梅、论诗  
a:叙事诗:  
b:抒情诗:   
c:写景诗:  
d:哲理诗:  
3、下列诗歌标题透露什么信息?  
秋兴八首(其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愤、行路难、天净沙•秋思  
4、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有何作用?  
(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2)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  
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5、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诗歌的诗眼,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6、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作者运用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作者________之情感。  
※愁;夸张;忧愁。  
7、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堪为诗眼。)  
8、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表现了什么?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小结: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3)诸葛心中空有汉  
※“空”字,就流露出作者对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的无限感慨。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小结: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1234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张祜》  
※这首诗中,连用数字,且既有虚数,又有确数。“二十”可以认为是确数,“三千”“一声”“双”都可认为是虚数。“三千”——何其远也;“二十”——何其久也;“一声”——未必一声,而只写一声;“双泪”——何多怨也。全诗句句都用了数日字,把事情、问题、情感表达得清晰、准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小结: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7)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小结: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小结: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0)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小结: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13)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小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句中“绿”字的运用,被推为讲求炼字的典范,据说王安石曾先后用过“到”、“入”、“过”、“满”等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字。可以说,一个“绿”字,形容词动用,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与此句类似的还有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二字。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  
(15)一“老”一“肥”,形作动用,把莺雏长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长满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梅子几经风雨,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肥”字写出了动态,梅子成熟的过程;写出了形态,梅子黄黄肥肥的圆甜,黄中晕红的丰润。  1234
小结: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9、试还原下列画横线的诗句顺序: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小结:1.主语后置。    
(2)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辛弃疾《贺新郎》)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小结:2.宾语前置。  
(3)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小结:3.主、宾换位。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小结: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小结:5.定语位置。a、定语挪前  
(6)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小结:b、定语挪后  
(7)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应笑我多情。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目穷千里”。  
小结:6、其他:  
10、探究: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   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整理本节提纲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985.html

  •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窦娥冤

    一、阅读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2.教学难点 :(1)戏...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目的]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草原诗词七首]词七首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3.学习品析,了解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 :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人物……”导入...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 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2、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项链]项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促织]促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巴尔扎克葬词的作者]巴尔扎克葬词

    教学目的: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赤壁赋】赤壁赋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 “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美丽中国的现代诗|中国现代诗四首

    教案示例《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 虎丘记_虎丘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情意方面: 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读课文(或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检测听读,回答:...

    发布于:2025-11-2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