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广东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新课程标准及语文必修(3)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体味语言,强化文言阅读,重视文化传承,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欣赏力、表达力和体味语言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必修(3)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是通过开展 “感悟自然”的语文综合活动,学习科学小品、小说、古典诗歌及相关的表达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了解科学小品、小说、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并通过语文综合活动,进行游记、科学小品、短篇小说、对联等文体的写作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本校高一学生的语文能力较低,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较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有自己的心得,基础知识不扎实,迁移能力弱,作文内容比较空洞,题材陈旧,立意不高。
   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
   课文解读
  
   独辟蹊径 别具特色
   《黄山记》是一篇独出心裁的游记文章,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这能使“绝处已经逢生”,能让“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激起人们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本文作者不像一般作家那样,先从登山写起,重在写登山之所见所感,而是气势磅礴,居高临下把黄山放置于宇宙形成发展的极其辽远广阔的背景之上来描写,堪称“大手笔”,从大自然如何安排一处胜景起笔,继而追溯人类登山简史,而后才写自已登山所见。这样,既让读者饱览了黄山雄伟瑰奇的无限风光,又让读者获得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会让你进入深邃的历史思索——从宇宙的形成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漫漫宇宙间,人类对黄山的攀登、探索,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段插曲,而个人登上黄山,只能是这个小插曲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大自然创造黄山这一杰作之后,是“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的,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它要考验人类!值得自豪的是,“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今天,我们已将从“人间”进入“胜境”的通道打开,“胜境”已属于“多数人”。这一深邃的历史思索,会使你昂扬,催你“直上”,奋进!这就是这篇游记深刻的思想意义。
   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作者对黄山奇景的描绘可谓神来之笔。七十二峰高风峻骨;云海忽聚忽散;奇松矫健多姿;摄身光神奇罕见……作者驰骋奇特的想象,采用清新华美的语言,调遣多种修辞手法,融现实的自然景观与荒诞的幻异奇观为一体,扑朔迷离, 令人心驰神往。
   《黄山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123456
   ——谈《巩乃斯的马》
   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是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后关于十年“文革”的的一份深刻的叙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他个人关于“文革”岁月的记忆和感受。却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
   在那个人与人互相警惕,人人自危,动辄得咎的年代,所有精神粮食都在革命的名义下被不正常的社会秩序所没收。作者通过对公马的形象观赏,马群与人群生存状态的比较,得到了许多启发。最让作者赞叹不已的是马群在暴风雨中的表现。在这场“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暴风雨中,马是大草原上惟一的能与之抗争的英雄。
   发愣、发痴、发呆这是精神世界获得满足的最高状态。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 “那时被取消的” 是坦荡、公平、勇敢、有序。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从马身上作者看到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即便在那个“书被焚,画被禁,知识被践踏”的特殊年代,即便暴风雨再猛烈,幸而马不至于被驱逐出境,这样,作者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有着马的筋骨和精神的民族都能本土出生命的潮流,驰骋出一种酣畅淋漓的生命境界。也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人们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追求的精神标识。
   本文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了特有的清澈而深邃的风格。静静弥漫全篇的忧郁感凸显了作者独特的内心生活。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篇文笔优美流畅、风格清新朴素的的散文。梭罗笔下瓦尔登湖是大自然的精灵,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颜色奇幻,无限生机。因此,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生活栖息的场所,而且是他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故乡,更是现代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园。确实,在现代文明的逼迫之下,人们离纯朴恬静的大自然已经越来越远,一些古朴的令人神往的原始生活已经褪化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是嘈杂、焦灼、浮躁和不安。人毕竟又是自然之子,崇尚自然、向往自然之心难泯,这或许是《瓦尔登湖》更受当下读者喜爱和青睐的原因吧。
   本文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123456
   《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①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
   ②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能力目标:①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②领略华美如诗的语言及联想和想象。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②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教学难点 : 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常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确有不同其它山的独特之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黄山的游记,领略黄山的美景。
   (展示黄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黄山有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地质学家。他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十分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激情历久不衰,喜游好动(人称"满天飞")具有广博的见闻,其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的猜想》热情洋溢,引起国人心灵的震动,激励人们去攀登科学的高峰。本文更是激情澎湃,引导人们去探究,去思索。
   三.检查预习
   预习思考题: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运用工具书解决词语的问题。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生字词:
   煞费苦心(sha fei ku xin):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wa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anli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u):干粮。
   卓越(zhuoyu):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狭仄(xia ze):狭窄。
   诡奇(gui qi):奇异。
   摺(折)皱(zhouzhe):折缝。
   载(zai)(沉载浮):又。
   四.整体感知:
   1. 课文四个部分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崐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崐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崐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崐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23456
  
   2.课文所记内容有几个时间顺序?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记叙顺序?
   明确: ⑴(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崐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⑵(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崐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五.探究:(揣摩语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问题,然后师生互动,达成共识)
   1、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很值得揣摩"它封了山""封山"是什么意思? "它"又是谁?它为什么封山 ?
   明确:封山,不愿意让人们上去,它是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2、课文在描写这些奇特的景色的时候为什么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这样写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人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
   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
   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苦心”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
   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3、第三部分,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此段值得揣摩的句子是哪些?看看有什么含意?
   提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公园”一词的反复出现
   学生还可能提出"直上,直上,直上""黄山石工"等。
   小结:原来大自然是要考验人类,所以它封了山,而现在,这时代,人们已将通行仙境的道路打通,人们终于能从人间进入仙境了,人类终于征服了黄山,将绝境变成公园。这一深邃的历史思索会使你昂扬,催你"直上、奋进"这就是这篇游记深刻的思想意义。
   4、在第四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
   明确:①“从峰顶俯视,……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作者发挥丰富的想像力,
   运用比喻,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松树的铁骨铁肌,矫健多姿,突出黄山的
   “奇“。
   ②“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初升的太阳鲜红无比。
   ③“焰火正飞舞,……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作者驰骋奇特的想
   象,采用清新华美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融现实的自然景观与荒诞
   的幻异奇观为一体,扑朔迷离,令人心驰神往。
   六、堂上练习:
   1.《黄山记》全文分四部分,写出四部分的段意:
   2. 第二部分写数千年来人类极少能攀上黄山之巅,这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3. 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话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4.第四部分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以云海为主。有集中着笔之处,有时夹在其他景物之中写。作者写云海的飘泊无定,变化多端,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以后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123456
   5.写黄山的松奇,突出描写在云海中______的特点。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条件下写它的矫健多姿。它的根______显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树冠,以______比拟
   在风中的姿态。然后作者变换观察角度,从多方面去写。从峰顶______,______;从山腰______,______; 翩然起舞!这松该是多奇!
   6.作者关于雨后彩虹的描写真是妙极了,美极了,作者仿佛觉得可以从长虹之脚登级而上。在这飘然欲仙之时写“宝光”“忽生”,给人以奇异之感。摄身光究竟是什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吗?______。
   参考答案
   1.一、从黄山胜景的布局赞叹大自然崇高卓越
   二、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三、记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四、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极力烘托一个“险”字
   3.“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4.飞升 飘拂 弥漫 瞬息万变 飘来拂去 藏
   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云海滚滚,直拍宾馆前面的崖岸,吞没诸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间。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浓云四集,八方茫茫
   5.溶入溶出 大风呼啸 盘入岩石 坚贞 华盖 飞翔之翼翅 俯视 如苔藓披覆住 岩石 仰视 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薄纱轻绸 露出身段
   6.雨过天晴时,阳光经云雾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观。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
   课外收集几篇写黄山的散文佳作,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并指出每篇文章独到的成功之处。
   九、课后记
   附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胜景自然天成(暗写黄山的“险”、“奇”,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古人登山史
   工员 黄山“险”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峰
  
   第四部分:峰顶奇观 黄山“奇”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能力目标: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②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四、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 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在小学,在初中,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见到过描写马的诗文吗?谁能说说?(有韩愈的《马说》、臧克家的《老马》,还有关羽的赤兔马、项羽的乌骓马、秦琼的黄骠马,有天马行空、马踏飞燕、龙马精神等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看看在这位生活在x疆的作家笔下的马有什么不同与其它马之处.123456
   (二)、作者简介:
   周涛,原名周小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x疆。1969 年毕业于x疆大学中文系,现为x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三)、词语:
   ◎生词:
   丑陋畸(jī)形 龇(zī)牙大鸣 滑稽 驮(tuó)着 唿(hū)哨 颠簸 歉疚(jiù) 鬃毛 牝(pìn)马 马驹(jū)儿 穹(qióng)庐 毡(zhān)房 倏(shū)忽 悲怆(chuàng) 后裔(yì) 兵马俑(yǒng)
   ◎词解:
   安贫知命:安于贫穷的生活,知晓自己的命运。
   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当之无愧:能承受各种荣誉或称号,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惭愧。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奔马。
   ◎关于马的名句
   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四、课文分析: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两个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1、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明确:(1)比较;(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两幅巩乃斯马奔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2、理清作者思路,按此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说出各部分的大意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959.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