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四、课标要求:
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比较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探究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的政策以及效果。
难点: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通过对二战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的介绍,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的差异;明白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道理。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归纳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中,各国结合自己的国情逐渐形成了适合各自特点的经济运行模式,以此引入新课。
二、第一目“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是本课的重点,主要讲述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形成、变革及影响。具体内容包括:(1)1945——1979年混合市场经济的形成。着重讲述五个方面内容:①工党与保守党政府轮流执政。②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国家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③两党各自采取经济措施。④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⑤该经济模式的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搞清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2)1979——1990年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这是本目的重点。要求了解:①改革的背景(经济滞胀);②理论依据(货币主义理论);③政策措施:国有企业私有化、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减税、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社会福利,减少财政赤字。④成效(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发展)。利用教科书中p107“学习思考”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与工党的政策有何不同?让学生加深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探讨改革成功的原因。(3)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趋势:“多市场、少政府”。教师要帮助学生搞清含义。
三、第二目“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1)形成:1946年开始的法国三党联合政府时期。(2)特征:国有化和制定经济计划。(3)主要内容(书上三点):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4)效果: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四。本目不需要展开讲,教学中只需向学生强调两个问题:①法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惟一有政府明确颁布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法国经济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色彩。②法国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非指令性的,不带有强制性质。法国仍然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非社会主义国家。12
四、第三目“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教科书中从四个方面讲述,即:(1)形成: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2)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内容: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4)效果: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60年代中期位居欧洲第一。关于“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要结合教科书中“资料卡片”(路德维希•艾哈德语)内容理解。联邦德国的具体政策内容不必展开,但在讲完本目后,要将联邦德国模式同英、法对比,找出其个性:没有对德国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
五、第四目,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1)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确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要明确“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竟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2)特征。可以结合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进行相互比较,得出日本的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3)政府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对教科书的要点进行归纳: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4)效果。利用教科书中的数据、图片和“资料卡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归纳为:①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20世纪90年代,尽管出现“泡沫经济”,速度有较大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通过探讨“学习思考”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六、讲完本节四目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并探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从而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还要了解,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共同特征——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并存。
七、本节是本专题最后一节,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专题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12
-
[近代科学和文化教案]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 教案之二详细阅读
第27课 ——自然科学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英国科学家牛顿及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的发展;原于-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律;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2 能力方面:(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
[全面内战的爆发]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地位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到全面内战爆发前一年,国共两党围绕两种前途展开的斗争:中国人民面临着光明与黑暗两种选择。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做出种种努力,同蒋介石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使共产党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
蒸汽的力量教案_三、“蒸汽”的力量详细阅读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瓦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对世界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的历程,调查工业革命成就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认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养成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注...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学案详细阅读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一节 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课程标准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土地、税制、发展经济以及政治体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
-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详细阅读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
-
高二历史知识点_高二历史毛泽东教案详细阅读
专题四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课标要求】 1、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2、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
-
近代列强侵华历史思维导图|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详细阅读
专题六 ●重点关注:(1)侧重再现1840年至194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基本史实,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和1931~1945年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影响等,要在深化知识、理解教材和构建知识体系上深下功夫。(2)注意从区域史的角度来反思相关...
-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的近代化》教案详细阅读
【课标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1 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
讨论探究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案|《启蒙运动》探究活动课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本节课为探究活动课,安排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单元新授课结束后。学情分析:互联网时代同学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已经非常便利,中学生中出现了对于教师、教材、权威的某种质疑倾向,但是这种质疑常常是情绪化的,缺乏充分依据或逻辑分析,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很多学生如果没有现成的知识或权威的观点作为依托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