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2025-11-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五卅运动。

教学难点 :

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难点。

[导入  新课]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  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表明:仅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孤军奋斗,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这个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教训,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时局,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使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讲授新课]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内容,很重要,在课文大字中都写得清清楚楚,请同学们作个记号。在这段大字下面,还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是介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陷于苦闷、彷徨之中。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开始伟大转变的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这段小学,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一会,大家要讨论这个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下面,同学们再想想国共合作为什么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为什么同时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这两个问题较难,请同学们注意听我分析:

关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应该看到,那时候的国民党不是一个阶级的组织。它的前身同盟会曾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士绅结成的反清革命联盟。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份更复杂了。这样,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后,就容易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国民党也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看以,当时国民党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它在许多地区有合法地位。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就能够在自己不能公开活动的地区,打着国民党的旗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扩大革命影响。

最后还应该看到,共产党员只有加入国民党,才能从内部来影响国民党的政策,真正“改组国民党成为左翼的政党”。

关于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革命联盟,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掌握的策略问题;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坚持的原则问题。这就是说,国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续奋斗。试问在国共合作期间,如果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和组织上,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的元首阶级性质,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

其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才能保证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才能保证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初)

1924年广州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到会的代表156人。共产党李大钊、林祖涵、毛泽东、瞿秋白等,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大会主席团由5人组成,李大钊在其中,并发挥了主要作用。

2.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出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各国代表大会宣言》节录)“国民党之主义:……(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位;二曰节制资本。”)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孙中山什么时候提出了旧三民主义?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回忆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翻翻课文。然后,大家比较一下,新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找同学来回答。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旧三民主义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而新三民主义从正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问题。新三民主义是跟“三大政策”相结合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灵魂和革命方法。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事干部。孙中山亲自担任黄埔军校的总理,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任军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黄埔军校开办之初,死气沉沉。后来,应廖仲恺等人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整顿,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的、军事的骨干力量。

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人运动迅速复兴,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出现了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工农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①导火线:顾正红事件

1925年5月,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顾正红,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而举行罢工。日商竟以关厂、关发工资来威胁工人。工人们进厂交涉,日本资本家蛮横地向工人开枪。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身受重伤致死。日本资本家的暴行,激起群众愤怒。

②五卅惨案,1925年5月30日,随后形成遍及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多人,到公共租界抗议帝国主义暴行。英国巡捕开枪打死打伤几十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实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20万市民集会,向帝国主义提出撤退驻沪英、日海驻军、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办凶手等条件,斗争持续三个月。

③省港大罢工,邓中夏、苏兆征,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由上海掀起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员邓中夏、苏兆征领导广东省港大罢工,坚持斗争16个月。这次罢工采取“单独对英”的策略,即“凡不是英国货、英国船及经过香港者,可准其直来广州”。这样,既拆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联合,又解除了广东经济的困难,从而保证罢工能长期坚持。英帝国主义经济损失空前严重,香港变成了“死港”“臭港”;香港总督也被撤职。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2.农民运动

①广东,彭湃,1926年,海丰、陆丰成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与工人运动相呼应,南方各省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1925年5月,共产党员彭湃领导广东农民,在22个县建立了农会。到1926年初,广东农民协会有会员60多万人,农民自卫军3万人。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广东50万农民示威游行,声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广东农民自卫军还协助省港罢工工人封锁海面;开展减租抗捐斗争;维持地方治安。

②彭湃、毛泽东和广州主持农民讲习所

广东农民运动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典范。为了适应全国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彭湃、毛泽东先后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名义上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1924年7月创办至1926年9月结束,共举办六届,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这就是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番禺学宫。它在今天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毛泽东同学曾在这里主持工作。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孙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内部日趋分化。宋庆龄、廖仲恺等左派人士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国民党右派排斥、打击共产党,分裂统一战线。

2.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①背景:陈炯明趁孙中山在北京患病之机,进攻广州、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

1925年2月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反动派的仇视。1925年初,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支持盘踞在广东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进攻广州,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

②第一次东征,1925年初

主力: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黄埔学生军。19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改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

2月,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第一次东征,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士的黄埔军校学生作主力军。在海击丰农民的支援下,不到两个月,东征军打垮陈炯明的主力部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7月,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

③第二次东征,1925年秋

彻底打跨陈炯明主力,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奠定了巩固的后方。1925年10月,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支持下,重新占领东江,准备进攻广州。10月,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东征。东征军长驱直入,仅一个月时间,全歼陈炯明的主力,取得彻底胜利。两次东征,实现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课堂小结同学们想一想,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它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以后,

教师总结:国共两党合作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A.中国共产党鉴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积极改组国民党。

C.国民党“一大”,同学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分加入国民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从而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小结: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1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北伐的胜利进军提供了核心领导略力量,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胜利进军打下了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初)

2.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

1.“五卅”运动

2.农民运动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孙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2.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64957.html

  • [近代科学和文化教案]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 教案之二

    第27课 ——自然科学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英国科学家牛顿及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的发展;原于-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律;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

    发布于:2025-11-20

    详细阅读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2 能力方面:(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发布于:2025-11-20

    详细阅读
  • [全面内战的爆发]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到全面内战爆发前一年,国共两党围绕两种前途展开的斗争:中国人民面临着光明与黑暗两种选择。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做出种种努力,同蒋介石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使共产党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发布于:2025-11-20

    详细阅读
  • 蒸汽的力量教案_三、“蒸汽”的力量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瓦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对世界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的历程,调查工业革命成就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认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养成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注...

    发布于:2014-05-21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一节 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课程标准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土地、税制、发展经济以及政治体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

    发布于:2014-05-21

    详细阅读
  •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

    发布于:2014-05-21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知识点_高二历史毛泽东教案

    专题四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课标要求】 1、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2、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

    发布于:2014-05-21

    详细阅读
  • 近代列强侵华历史思维导图|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专题六 ●重点关注:(1)侧重再现1840年至194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基本史实,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和1931~1945年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影响等,要在深化知识、理解教材和构建知识体系上深下功夫。(2)注意从区域史的角度来反思相关...

    发布于:2014-05-21

    详细阅读
  •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的近代化》教案

    【课标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1 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发布于:2014-05-21

    详细阅读
  • 讨论探究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案|《启蒙运动》探究活动课教学设计

    本节课为探究活动课,安排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单元新授课结束后。学情分析:互联网时代同学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已经非常便利,中学生中出现了对于教师、教材、权威的某种质疑倾向,但是这种质疑常常是情绪化的,缺乏充分依据或逻辑分析,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很多学生如果没有现成的知识或权威的观点作为依托就不...

    发布于:2014-05-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