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几课】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八年级历史教案 2012-10-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 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近代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的理论和标志是什么?
  比较项目   时间   理论   标志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牛顿力学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磁学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教师导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催化剂”、标志各是什么?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3.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4.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
  5.对于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
  (课件演示相关图表,辅导学生阅读和解答,教师讲评,分层解析、归纳概括)
  讲授新课: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催化剂”、标志各是什么?
  a.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b.“催化剂”(社会保证):
  ①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发展,战后军事科技迅速转化为民用科技
  ②相对论等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和重大突破
  ③科学技术社会化
  c. 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a.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术。
  3.你认为对于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讨论后,教师归纳
  a.“克隆”是什么意思?12
  克隆是英文 clone的音译,科学家把人工诱导生物无性繁殖的过程叫克隆。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
b.怎样对待克隆技术?
我国应当掌握克隆技术,也应当有所限制。因为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份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因此,我们应当制订法律或相应的规定来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
   
航天技术
   
                 激光技术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羊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a.速度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缩短为例:19世纪需要50年,一战前需要30年,二战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b.范围广——科技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术→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计算机更新换代。
  c.影响大——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
  2.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
  可组织学生举例说明新科技对自己学习、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变,然后从微观转向宏观进行总结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技术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体力劳动者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增加了。
  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除了欧洲有“尤里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等。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lishijiaoan/113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