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课外阅读|语文课外阅读三境界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在语文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羸弱,与时代的变化、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使命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等不能相适应。
审视语文教学,深究其“少慢差费”的原因,笔者以为,长期以来,不尽合理的教学体系、单薄乏味的教学内容、呆板沉闷的考试制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轻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导致了语文整体水平的低下。在这其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的狭窄、量的不足、能力的缺失,正是重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使得不少学生注重于将课本读透嚼烂,却几乎放弃了课外阅读,甚至错误地认为,读课外书就是读“闲书”,与考试成绩的优劣、语文能力的强弱不会有太大的关系,进行课外阅读无异于浪费时间。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时代的变化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语文教学中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更新,都无一例外地滞后于时代的变化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自主性课外阅读,正是让我们的学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走出象牙塔,认识缤纷世界和融入多彩时代的重要途径。
从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使命来看,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课文当然是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的重要材料,但课文又毕竟只是具有典范性的例子,阅读训练量太单薄,力度和深度都大大不够。因而,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大量引入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的优秀课外作品,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从中吸取充盈的人文精气,以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
从学生个体的发展来看,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以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获取多元信息、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总结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之后,不无启发地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阅读”,追求较高的阅读效率,将课外阅读纳入正轨,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关于这种指导,刘国正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地指出:“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我觉得,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只要作三件事: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读物,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想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做个视野开阔的中国人》,人大书报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4 期)
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外阅读,从兴趣的培养、材料的选择、读法的运用、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养成诸方面来看,应臻于以下三种境界: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①.更新理念
“新概念阅读”的倡导者曾祥芹教授指出,新的时代、新的教育和新的阅读,要求人们从读者和读物、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社会、读者与自我等四个视角揭示阅读的本质特性,认清“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
基于这种新的阅读理念,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课外阅读,注重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树立自主性的阅读无处不在的意识,自觉地把课外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适当时机,博览群书,不断学习,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②.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结果。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除了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落实主导地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量要大,选要精,采用民主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摸底,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交给学生打开的阅读之门的钥匙,培养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使之能在书海中畅游。
③.搜索读物
在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编写者开列了一个课外名著的必读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选择其中26部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出版了首套丛书,非常适合中学生课外自读。
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分层次有目的地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适量熟读和背诵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名段名篇,如《诗经》、《大学》、《中庸》、《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的部分段落篇章,以及《报任安书》、《归去来兮辞》、《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进学解》、《秋声赋》、《前后赤壁赋》、《徐文长传》等散文、传记作品。
一些经典性的外国作品也应该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视线之中,如《希腊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巨人传》、《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培根论说文集》等等。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同样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上好材料,如《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活页文选》、《读写月报》、《杂文报》、《南方周未》、《报刊文摘》等等,既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又为之喜闻乐见;既是学习运用语文的好阵地,又是放松心灵调节生活的必需品。
教师要当有心人,及时搜索相关信息,推荐优秀读物,使学生身浸其中。语文教学应注重量的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熟练运用语言的必由之路。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①.自助读法
英国阅读教学专家彼得<I>&#</I>8226;克莱恩在他的《每日天才》中所说:“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他们学得最好。”
课外阅读,有其内在的规律。对于阅读的指导者的教师来说,所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中掌握阅读的一般要领,进而找到适合于个体的阅读方法,以求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两种基本形式。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应采取不同的形式。清代学者唐彪说:“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考之书。”即所谓精读和略读。这两种基本方式,需要教师作出各自不同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开明出版社,第31页)
不同的阅读要求,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方法。其实,不同的阅读者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结合个人实际,课外阅读只要遵循精读和略读的原则的前提下,读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灵活自助。例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朱熹的“熟读精思”法、金圣叹的“精批妙评”法,皆各有特色、影响深远。
随着信息量的剧增,阅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阅读名称、方法不断出现产生,从阅读内容的性质和追求的目标来看,诸如 “新概念阅读”、“审美阅读”、“绿色阅读” 、“神奇阅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课外阅读方法的选择,应该是遵循一定规则下的各人自助。
②.注重积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中指出:“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在教读课文时,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向课外相关内容链接,适时进行扩展性阅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指导学生扩读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义存序》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可以让学生对照周作人、朱自清等人有关“三<I>&#</I>8226;一八”惨案的文章,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再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时,讲到有关文体常识,读梁启超在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可以形象领会小说的教育功能:“人之读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继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逐入其灵台而据之。”进行诗歌的创作,更可以借鉴清代诗人、评论家袁枚的精辟见解,如“诗难其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诗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诗境有浅深。性情厚者词浅意深”等,定会有所启发。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自由地徜徉于语文长廊,获得语文的滋养。
③.强调历练
对于成功的语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曾朴素地指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要使学生能真正做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只有在精读细研课文的同时,采取合情合理的阅读形式,加强学生对课外语文材料的广泛阅读,举一反三,反复历练,不断习得。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将“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阅读“盲点”,转化为“自主阅读”、体现阅读规律的阅读“亮点”,变盲无目点的“漫读”为定向择优的“选读”,变拘于一隅的“偏读”为广泛涉猎的“博读”,变肢解课文的“析读”为整体感知的“意读”,变没有记忆的“泛读”为注重积累的“诵读”,变食而不化的“吞读”为质疑问难的“攻读”,变单纯吸收的“心读”为勤于表达的“写读”,变只管认知的“空读”为知行统一的“活读”,变逐字逐词的“慢读”为一目十行的“快读”,不断训练,不断领悟,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真正体现课外阅读的价值。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①.深入社会生活
陶行知行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语言学家华特<I>&#</I>8226;B<I>&#</I>8226;华斯涅斯说过:“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外阅读,必须贯彻“大语文教育”思想,以课内阅读教学为核心,开辟课外校外阅读的阵地,深入社会生活,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走“大阅读教学”之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积极参与网上冲浪,获取有益信息,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社会,品味人生,跳出书堆,“生活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必不可少。将阅读融入生活,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②.借助多种媒体
张志公先生认为:“学生们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所谓新闻媒介所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语文能力熏高了。”
突破单纯从纸本书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格局,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是信息时代阅读的一大显著特征。新的课外阅读的媒体将由单一的纸本阅读改为纸本阅读和屏幕阅读或网上阅读同时并举的多媒体阅读,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可以扩大阅读容量,增加知识密度,使学生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阅读意趣,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③.沟通其他学科
中学教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多样性、综合化的趋势,语文学科也不能囿于一科,应该沟通其他学科,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来不断补充完善自身,追求“大语文教育”的境界。这一点,一些现代的科学界、艺术界的杰出人物作出了示范:数学家苏步青的旧体诗具有唐诗宋词的韵味和意境;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散文透露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美术家吴冠中的随笔则清新脱俗而又富于艺术情趣。今后的语文课外阅读,应该尝试更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性阅读,将提高阅读水平与语文能力和开展研究性课程活动结合起来,以开阔语文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在这一点上,一些名校,如清华大学附中等,开展学生的课题研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值得借鉴。
④.化作自主习惯
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而仅仅靠慢嚼细咽几十篇课文,无异于“源不深而求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自能作文”、“自能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积极主动地练好精读、略读、快读的基本功,使“阅读自主”“阅读创新”内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改变阅读数量太少、速度太慢、效率太差、时间太费的现象,将阅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使我们的学生及早取得“读书人口”的资格,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主人。
- 详细阅读
-
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是什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详细阅读
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 邵晓东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它用到语文教学过程 中,能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
语文教改设想_语文教改:拒绝“伪新课程”详细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第十五中学 梁增红(邮编213001邮箱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航标。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从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无庸置疑,在新...
-
[开学第一课让我来]开学第一课: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详细阅读
引言:我多次说过,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我的课是相当散漫的,而且目前还没有改变这种讲法的欲望,所以紧张的高三的第一节课,我仍然不准备上课,而是跟大家讲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是我从网上听到的。并且我还可能要给你们一些忠告,这些忠告被许多人证明行之有效,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你有心,请记...
-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创新详细阅读
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严重禁锢了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及其应有的发挥,导致对欲被开发的中国智力资源的深度破坏。正在全国范围推开并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解构这种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教案作为指令性课程实施的首道工序,更是以其强烈的预设性、规范性和指示性束缚了师生课堂...
-
[如何说课及说课要点]如何说课1详细阅读
一、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
-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_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详细阅读
意识诱发行动。科学的意识诱发正确的行动。面对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十种意识。一、 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也脱不开因袭的重负。在认真清理遗传的同时,创新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可以这么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创新的领域极为广阔,从现实性讲,亟待通过创新解决的问题有...
-
【王财贵教授的经典诵读】王财贵教授儿童经典诵读专题讲座详细阅读
今天,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要说明一件事情,请各位老师这一辈子务必要记住一件事: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所谓的老师要有爱心、恒心、耐心,这些三心两意是不需要这么强调的,我们只要了解教育的本质。 本来,一个孩子他就是...
-
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_“研究性学习”在法国详细阅读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法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1990年由现任总理若斯潘领导的教育改革主要在制度层面,1994年开始转向重视中小学学校...
-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和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详细阅读
安徽皖西学院 黄伟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编著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 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