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件|文言文阅读指导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要达到这些要求,要重视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等。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重点应放在实词的理解上。因为实词面广量大,而且非常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勤查工具书,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假字
古人写文章或抄书的时候,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或由于当地的书写习惯,在当用甲字的地方,却借用了一个同音或音近的乙字。照乙字去理解,文句是说不通的。这本来是古人写别字的现象,但相沿下来,成了习惯,人们不把乙字看成别字,而视为甲乙两字通用,称为“用字通假”。甲字为本字,乙字为借字。
就本字和借字间的音、形来看,本字和借字不是音同就是音近,多数是字形有联系,并且一般是以笔画少的去代替笔画多的字。懂得通假宇的这个特点,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如果遇上的生词(字)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用字通假”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只从字音上去寻求本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读一些古文,多记忆一些通假字。
(二)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用今义去理解一个词的古义,那就会出错。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
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了;“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又如古文中的“臭”字,既可指好气味,又可指坏气味,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其意义范围今比古小。
2.意义的转移。如古文中的“走”指快步跑,现在的“走”成了一般的步行。这种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3.感情色彩的变化。上文所举的“卑鄙”,在古文中“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现在的“卑鄙”指品质恶劣,属贬义词了。
总之,只有了解一个词的古今差异,才能准确地解释文言文中的每个词的意义,而不会望文生义,以今代古,出现理解错误。
(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里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要注意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常用义项;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即可根据具体语境对有关词语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词类活用。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乙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初中课文中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用词要按其活用的意思来解释。
二、翻译文言句子
翻译文言文一是直译,即对原文一字一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而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词义。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二)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三)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应用意译。
(四) 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五)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六)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宾语前置句,动词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它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七) 译文应注意保持原文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中山狼传(节选)
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先生复缚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气喘操刃,共殪狼,弃道貌岸然上而去。
(选自《东田文集•中山狼传》)
1.翻译下面四个句子。
(1)狼欣然从之。
(2)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3)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
(4)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2.“狼未知之也”是个什么句子?有何特点?
3.下面两个句子中带点的词的词性是什么?在句子中作什么用?
(1)肩举驴上
(2)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4.节选的这段文字即《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的一部分。这个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是:_____________。
(二)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后也。”
注:①御:驾御
②俄而:不久
③过:错误
④诱道:诱,引导。此处指沿同一路线奔跑。
5.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释义。
(1)易( )
A.换 B.改变 C.容易 D.整治
(2)术( )
A.道路 B.方法 C.思想 D.技艺
(3)逮( )
A.达到 B.捉拿 C.逮捕 D.逮住
(4)恐( )
A.惊恐 B.恐怕 C.吓唬 D.威吓
6.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知道赵襄王每次落后的原因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五。王曰:①“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窃案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②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③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上文先自《_______》,文中的“晏子”名_____,字_____,春秋时期_____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意义。
(1)习辞: (2)何以:
(3)何坐: (4)诣:
(5)避度: (6)取病:
3.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指定的词。
其
病
5.从上文中找出两个含有通假字的例,并简要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晏子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以“淮南”比为________,“淮北”比为:_______;以“橘”比为_______,以“枳”比为_______。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解释加点的字。
(1)岱:________ (2)钟:_______ (3)_______
(4)决:________ (5)凌:_______
8.“齐鲁青未了”是此诗中惊人之句。它不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9.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0.由望岳而产生登岳意愿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1.将写细望的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登鹳鹊楼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解释加点字。
(1)依:_________ (2)尽:_______ (3)欲:_______
(4)穷:_________ (5)更:_______
13.把这首诗译成现代汉语。
14.诗第一、二句是写景,第三、四句是由第一、二句引发出的________。
15.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头两句是_______,其中“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颜色对。
参考答案:
(一)
1、(1)狼高兴地听从丈人的话。
(2)丈人给先生使眼色让他用匕首刺狼。
(3)野兽忘恩负义到这种程度,可是还是不忍心杀死它。
(4)仁慈到了迂腐的程度,本来是君子所不赞成的。
2、是否定句
3、(1)“肩”名词做动词用,意思是:“用肩扛”。
(2)“目”原为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使眼色”。
4、对狼一样的恶人不能讲仁慈,否则,会被他害死。
(二)5、(1)A(2) D(3) A (4)B
6、驾马车最重要的原则是,要让马安安稳稳地驾好车;驾车的人要用心调度马,这样才能跑的快、跑的远。
7、赵襄王无论先后,心思都放在对手身上,没有好好地调度马,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才能成功。
(三)
1.《晏子春秋》 婴 平仲 齐
2.(1)习辞:很会说话。习,熟练;辞,言词。
(2)何以:以何,用什么法子
(3)何坐:坐何,犯什么罪。坐,犯罪。
(4)诣:到……去。
(5)避席:离开坐位。(表示郑重和严肃)
(6)取病:自我倒霉。病,辱。
3.(1)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2)所以会如此的原因是什么呢
(3)一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
4. 它的 辱,无趣
代晏婴 生病
5.(1)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
(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
6.齐国 楚国 好人 盗贼
7.(1)泰山的别称 (2)聚集 (3)划分 (4)裂开 (5)登上
8.在古代齐鲁两大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望着泰山上云气层叠,心胸为之开朗。睁大眼睛尽力远望,飞还山林的归鸟收人眼帘
12.(1)靠着、挨着
(2)完了,指太阳落山,看不见了
(3)想要、希望
(4)尽、完了
(5)再
13.明亮的太阳正紧靠着群山往下落,黄河向着大海奔去。如果要想看到更远的景致,那么就要不怕苦再登上一层楼
14.想像和议论
15.绝句、对偶 白日 黄河 白 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子治县
子奇年十公,齐君使治阿(阿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同车者)皆白首(老年人)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治阿,铸造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lǐn,粮仓)以赈(zhèn 救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栗,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私人)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既而: 君悔之:
遣使追: 乃起兵击之:
2.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 )
A.老年人出主意,青年人作决定,二者同心协力。
B.把粮食和武器藏于民间,迷惑敌人。
C.魏国傲自大,轻视童子治县,判断失误。
D.子奇生视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生活,得到人民拥护。
3.翻译句子。
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狐假虎威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①之畏昭奚恤②,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③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兵甲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北方: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②昭奚恤:楚国将军。③江一:楚国大臣。④长:做首领。⑤专属之昭奚恤:全部由昭奚恤掌管。
4.解释下列名中加点的词
①群臣莫对________ ②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___
③子无敢食我也_______ ④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
⑤兽见之皆走_________ ⑥虎以为然_________
5.解释指定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其实畏王之兵甲也_________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_________
公问其故________
今子食我________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________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___________
方七百里,高万仞___________
6.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一对楚宣王讲这个故事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
广中有猎兽者,挟矢入山。偶卧憩息,不觉沉眠,被象来鼻摄而去。自分必遭残害。未几,释置大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猎者会意,即以足踏象背,攀援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间,有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来,众象皆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猎者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随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啼穴地,得脱牙无算。猎人下,束治已。象乃负送出山,始返。
《聊斋志异•卷六》
7.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以鼻牵衣 似欲其乘
以蹄穴地 似欲其登
前象伏树下 猎者乃下
伏尸百万 象乃负送出山
8.解释加点的词语
(1)自分必遭残害( ) (2)未几( )
(3)顿首一鸣( ) (4)狻猊立殪( )
(5)以蹄穴地( )
9.翻译句子
(1)四面旋绕,若有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③于郊自衢④,抚节⑤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⑥行云。薛谭及入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①讴(ōu)唱歌
②秦青:秦国人,以善歌著称。
③钱(jiàn):设酒宴送行
④郊衢(qú):郊外大路。
⑤抚节:打着节拍。
⑥遏(é)止住。
11.下面句子和“薛谭学讴于秦青”中“于”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钱于郊衢
B.于其身也,则耻蚰焉
C.而耻学于蚰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对“薛谭乃谢求反”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薛谭就感谢(秦青),请求(秦青)允许(他)返回(继续学习唱歌)。
B.薛谭就(春青)认错,请求(秦青)回去,(不再为他送行)。
C.薛谭就感谢(向秦青)认错,请求(秦青)回去,(继续教他唱歌)。
D.薛谭就(向秦青)认错,请求(秦青)允许(他)返回(继续学习唱歌)。
1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14.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①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人,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徒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②主人乃梧而请之。
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
15.解释文中加点虚词。
(1)见其灶直突
(2)不者且有火患
(3)谢其邻人
(4)余各以功次坐
16.解释文中的“ ”的词
(1)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2)向使听客之言
(3)终亡火患
1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童子治县
1.不久 这件事 使者 于是,就
2.D(子奇关心人民、重视生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他可以轻而易举的打败魏国)
3.利用私人的武器跟敌人战斗,终于打败了魏国军队。
狐假虎威
4.①回答 ②寻找 ③你 ④派 ⑤它们(老虎和狐狸) 跑 ⑥对的
实际上 所以 吃 方圆
果实 缘故 食物 方圆
6.①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它自己而逃跑了。
②看看野兽们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③狐假虎威 意思是狐狸凭借老虎摆威风,比喻倚伏别人的威势吓唬人。
④说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并非真的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的军队。
象
7.C
8.(1)预料 (2)不一会儿 (3)低下头 (4)立刻 (5)扒 挖
9.(1)围绕在他四周,好像对他有所求。
(2)虽然爬到了树顶,可还是不知道大象要他干什么。
10.大象请求猎人帮助消灭狻猊,并对他表示感谢。
11.C 12.D
13.响遏行云
14.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全部学到,却自以为全都学完了,于是告别老师回家。
15.(1)他(主人家)的 (2)将要 (3)他家的 (4)按照
16.(1)改成 (2)当初假使 (3)无,没有
17.(1)有一位到主人家过访的客人,见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放着柴禾。
(2)现在评定功劳宴请宾客,(建议你)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禾搬走(的人)没有受到恩惠,(竟请了一些因救火而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当成止等宾客吗?
- 详细阅读
-
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是什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详细阅读
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 邵晓东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它用到语文教学过程 中,能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
语文教改设想_语文教改:拒绝“伪新课程”详细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第十五中学 梁增红(邮编213001邮箱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航标。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从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无庸置疑,在新...
-
[开学第一课让我来]开学第一课: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详细阅读
引言:我多次说过,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我的课是相当散漫的,而且目前还没有改变这种讲法的欲望,所以紧张的高三的第一节课,我仍然不准备上课,而是跟大家讲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是我从网上听到的。并且我还可能要给你们一些忠告,这些忠告被许多人证明行之有效,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你有心,请记...
-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创新详细阅读
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严重禁锢了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及其应有的发挥,导致对欲被开发的中国智力资源的深度破坏。正在全国范围推开并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解构这种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教案作为指令性课程实施的首道工序,更是以其强烈的预设性、规范性和指示性束缚了师生课堂...
-
[如何说课及说课要点]如何说课1详细阅读
一、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
-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_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详细阅读
意识诱发行动。科学的意识诱发正确的行动。面对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十种意识。一、 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也脱不开因袭的重负。在认真清理遗传的同时,创新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可以这么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创新的领域极为广阔,从现实性讲,亟待通过创新解决的问题有...
-
【王财贵教授的经典诵读】王财贵教授儿童经典诵读专题讲座详细阅读
今天,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要说明一件事情,请各位老师这一辈子务必要记住一件事: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所谓的老师要有爱心、恒心、耐心,这些三心两意是不需要这么强调的,我们只要了解教育的本质。 本来,一个孩子他就是...
-
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_“研究性学习”在法国详细阅读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法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1990年由现任总理若斯潘领导的教育改革主要在制度层面,1994年开始转向重视中小学学校...
-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和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详细阅读
安徽皖西学院 黄伟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编著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 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