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文言文复习留意命题特点 注重课本学习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上海卷文言文高考题从1985年单独命题以来,至今有20年,考察历年文言文的题目,我们会发现以下特点和变化:
试题分值增加
2004年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包括古诗词鉴赏)各占40分。单就文言文的分数看,2000年是26分,2001年是27分,2002年是25分,2003年是23分,2004年是28分。由于文言文在高考中区分度高,所以,2004年上升到28分,是历年的最高值,占到整体个试卷的18.7%,占阅读题35%,这个比例将要稳定一段时间。
整体阅读加强
过去是“言多文少”,现在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句式的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和评价。如2001年的文言题目27分中,文意的理解和评价就占了13分;2002年的文言题目25分中,文意的理解与分析就占了13分;2003年的23分文言题中,文意的理解分析就占了14分;2004年的28分文言题中,文意的理解分析就占有14分。从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看,“言”与“文”的分数,有时是“平分秋色”,有时偏重“文”的理解、分析和评价。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2005年将迎来“新教材”首次高考,文言文考题“言文并重”的特点,将进一步凸现。
课内联系紧密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文言考题的材料虽然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即“材料取自课外,答案源于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如2003年的考题中,三个语段都是课外的,但是,4个加点词“延”、“苟”、“亟”、“绝”和句子翻译中“盖”的含义理解,都是课内学过的;“猿挂蛇行”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中“奈何”的固定句式,也是课内文言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点。2004年考察的字词句题目,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直接的依据。文意的理解与分析题也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范围。
题目重点明确
试卷中的第五大题、第六大题,从2002年开始有了明显的侧重点。从选材看,一则是故事性较强的语段,近似于寓言故事,题材较虚,意在通过它来说明某一个道理;另一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性语段,取自于历史上的真人,来自于生活,题材较实。从能力看,一个大题侧重考察字词句的理解,另一大题侧重考察文意的分析。
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课本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特别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抓住课本不放松,抓根本,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先课内后课外,把课本上的文言篇目学懂弄通,做到字词落实,篇篇过关,应是考生不可忽视的复习方法。同时,高考文言文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一般是比较典范的的例子,尤其要注意从汉魏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文章的学习,因为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的文字,语言平易规范,既无先秦文章言辞的简约、深奥难懂,又不像明清某些文章的东施效颦而艰深晦涩。就难易程度来说,像《史记》、《资治通鉴》等就是非常典型的材料。
●注重知识的积累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是:理解文中常见的实词、理解文中常见的虚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的分析和综合。这样能力点都要熟练的文言知识积累作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词多类异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7种特殊句式和三大实词的特殊用法,6种常见的翻译方法等。
●注重灵活的运用是指解题时,要依照文言语境,不要生搬硬套。命题点往往强化理解因素,淡化识记因素,即要求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要求知识的简单重复。如2003年考题“人迹绝矣”中“绝”的含义,按照“词典义”解释为“断绝”,就不够妥帖。在“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的语境中,应解释为“不见”,就比较准确。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