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佳作叙事类600 字】捕捉中考满分佳作亮点:选材、见解和语言

杂文收录 2025-09-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先来看这篇得“五颗星”的好文章,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

我的视线

上天赐给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用我的视线去捕捉生活中的美与感动。

那个菜场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污浊的泥水、满地的菜皮和被压扁的螃蟹尸体竟成了铺路石。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那个宁静的角落落进了我的视线。卖鸡的摊位用几根木棒搭成,锈迹斑斑的鸡笼里鸡的聒噪倒更显出这个老板的沉默寡言。他是那种望一眼便能确定是个农民的人,黑色的皮肤中透着通红,像调色盘中干了的颜料。我无法计算他的年龄,也许岁月的齿轮早就磨光了他的青春。

买鸡的人们夸他实在,他憨厚地一笑。我第一次被这单纯的笑容感动,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知足与随遇而安,是勤勤恳恳干活的回报。我便在这条必经之路上,经常去看看那人勤劳的身影。

禽流感的袭来像风暴般席卷了所有的家禽和饲养者,使他(它)们一同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再经此地,那个摊位已是紧闭大门,那块写价钱的木板在风中瑟瑟发抖,敲出凄凉的声响,我不禁为摊主的命运担忧。

依然嘈杂的菜场,没有人注意那一隅。我习惯地一望,看到那里成了卖水产的摊位,店主大声吆喝的叫卖声让这里没有安静的角落了。

突然,一个熟悉的背影再一次抓住了我的视线,是卖鸡的店主。他正将一袋袋米扛到更小的店面去。依然黝黑的脸颊透出生活的艰辛。他没有年轻人值得骄傲的青春,有的只是坚强的意志与体魄;他没有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凭,有的只是对艰辛生活的奋发和努力;他没有富人对生活的奢侈,有的只是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那双被风干的手,粗犷地一抹汗,向洒向泥土的汗水告别。

我伫立在那里。这里辛勤劳动的人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低微的收入在他们对生活的坚强与乐观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贫穷的人们并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坚毅得如同百年树藤,他们辛劳得如同采蜜蜂蝶。农民,这是一个令有些人不屑一顾的词,而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证明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为生活的理想而奋斗是他们不变的目标。

不再厌恶这个嘈杂的菜场,我的视线不只容下高楼鳞次栉比的都市,另一个角落即使遵循着与我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它依然伟大,因人而伟大。我感到我的视线变得开阔起来———既然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大都市,我们的视线也应容纳为生活拼搏的人们,并为这一美景而感动。

打分:★★★★★

[点评]

这道题规定了“我”的立足点和观察范围。可以写参加集体活动,也可以写一个人静静地伫立窗前,体味视线所及的某个地方引起的回忆、向往和内心的波澜等。在一定的场合你观察到的同学、老师、亲人,或者都市一角、农村一墟、山山水水都可成为题材;写人记事,写场面,写风景,描写抒情都可。当然也可以将视线伸向某个领域,根据你的兴趣爱好和涉及的深浅程度,作一番观察思考,作一段欣赏评价。

因而,这是一个容易写而且可以纵笔驰骋写得好的题目。

阅卷中欣喜地看到这一题的好作文相对较多,上文就是一篇得到满分的佳作。

这篇文章有三个主要的“亮点”:

第一,“选材恰当,有新意”(A等的评分标准)。文中“我的视线”捕捉到的是菜场一位“农民小贩”的“美与感动”。这样的选材在考场作文中是极为少见的,“物以稀为贵”,因而也就显得耀眼。

第二,“对生活的认识正确,且有自己的见解”(A等的评分标准)。文章不是停留在描摹层面,而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欣赏与评价。作者的认识与见解集中体现在第8段:“辛勤劳动的人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为生活的理想而奋斗是他们不变的目标。”一位生活在大城市中、条件相对优裕的初三学生能有这样入木三分的思考,能有如此真挚动人的感受,实属难能可贵!

第三,“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A等的评分标准)。语言的精湛在文中处处可见,例如,对文中主人公农民小贩的外貌描摹:“黑色的皮肤中透着通红,像调色盘中干了的颜料。我无法计算他的年龄,也许岁月的齿轮早就磨光了他的青春。”“那双被风干的手,粗犷地一抹汗,向洒向泥土的汗水告别。”寥寥数笔,将一位经日晒雨淋、艰辛勤劳的农民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依然黝黑的脸颊透出生活的艰辛。他没有年轻人值得骄傲的青春,有的只是坚强的意志与体魄;他没有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凭,有的只是对艰辛生活的奋发和努力;他没有富人对生活的奢侈,有的只是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三个“没有……有的只是……”,赞美了农民小贩的精神品质,将“我的视线”捕捉到的“美与感动”淋漓畅酣地表达出来,足以见得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作者: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黄怡)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851.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