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话题作文审题方法谈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每年高考,总有些平时作文基础很不错的学生,爆出让人吃惊的低分。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审题的环节上。山西省作文尖子生——费莹莹同学2004年高考作文得25分,可以说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众所周知,审题是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实际的情况是,不少考生不知道怎么审题。笔者认为,把孔子《论语》中的一段话——“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用在审题上,是很能解决问题的。孔子此话原是说求学、做学问要善问、善辨、善思、忠实去做,而作文也宜如此。下面结合作文审题试作分析:
“审问之”,即对话题作文的有关材料和概念进行仔细的探询、审问。
1.探询背景材料,弄清暗示或倾向。如2005年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第三套高考语文题,背景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就有明确的暗示:甲忘记仇怨、铭记大恩情的做法是对的。
2.审问题引材料,明确题材的范围。同上如2005年全国卷(三)题引材料“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就明确了联系现实生活取材和立意的写作范围。
3.审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话题的隐含条件和限制。如2005年北京卷“说安”,安可以解释为安全、安宁、安逸、安于等就明确了写作的内容。
4.审问作文的限制条件,明确自由度有多大,如“不少于800字,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明辨之”,即辨明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抓准话题的核心。“明辨话题”,实质就是明辨话题的概念。具体的方法有:
1.词语比较法。与别的近义词或话题比较,准确把握话题的中心概念。如2005年高考天津卷的“留给明天”,把它与“展望明天”“创造明天”“等待明天”“剩下明天”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展望”是一种构想,“创造”是一种奋斗,“等待”是心理的期盼,“剩下”是心理的无奈;而“留给”是一种远见卓识的表现,它是把资源、财富、好的环境、美好传统、民族精神等美好的东西有目的地保留给“明天”的人。
2.语素分析法。分析话题的每个语素,然后整合理解话题的意义。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跑的体验”,对“跑”“体”“验”这三个语素的意义进行分析:“跑”即“奔跑”,狭隘意义的跑指具体的“跑”的动作,挖掘潜力有限;宽泛意义的奔跑,是一种实践活动,鸟儿学飞是“跑”,去了某地可以说“跑一趟”,读一本书可以说目光“奔跑”,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思相的野马在“奔跑”等等,挖掘潜力很大。“体”即“亲身经验”“体察”,“验”即“检查”“查看”,两者整合指“亲身实践”或“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综合起来可理解“跑的体验”就是指“亲身实践的体会或认识”。
3.结构词性分析法。分析话题的短语结构和词性特点,明确思考的重点和方向。如2004年湖北卷“买镜”属动宾结构,“买”是一个“拿钱换东西”的商业行为,“镜”是名词,有着丰富的寓意,话题的关键是对“镜”的抽象意义的挖掘。
4.反义推断法。运用词义相反相对的现象对话题进行分析和推断,明确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如2004年上海卷话题“忙”,其反义词就是“闲”,将两者放到一齐来分析,就会发现,“忙”与“闲”不是绝对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5.造句拓展法。用话题的词语来造句,打开理解的思路,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由单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的话题都可用这种方法,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的“双赢的智慧”,我们就可以造出这样一些句子来:他有双赢的智慧,经商中需要双赢的智慧,中国对外交往中双赢的智慧,人际交往中双赢的智慧,集体和个人实现双赢的智慧,双赢的智慧来自共同的需要,双赢的智慧最好的智慧,双赢的智慧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有多少造多少,思路得以开阔,对话题的理解也就活了。
6.语段揣摩法。无话题的材料作文,分析材料中心,揣摩材料的情味是准确审题的关键。如2005年上海卷要求写流行文化对我们成长的影响,三段背景材料列举了武侠、言情、韩剧、卡通等现象,审题时思考点就应该围绕此现象,人乎其中地体悟,出乎其外地客观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中心。
7.情味揣摩法。揣摩话题的情味,准确理解题旨的意义。如今年广东卷的话题“纪念”,写作时就要弄清“纪念”一词的情味是褒扬的。如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就一定是带有怀念胜利的成份,带有对正义与和平胜利的珍惜之情,绝不能只写铭记历史教训,不忘历史的耻辱。
8.明辨关系法。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审准题的关键。概念间的关系,我们除了套用复句间的关系外,还可考虑辨证关系,发展关系等。今年全国卷三套题都是关系型话题,其中第一套“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第二套“位置与价值”,第三套“铭记与忘记”。从总体看三个话题都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但具体分析,还有不同:“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前面是前提,后面是结果;“位置和价值”,前者是条件,后者是评判角度;“铭记与忘记”,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择关系。只有这样深入思考,才能准确审出题意。
9.图形联想法。对图形类话题,找到图形与生活现象的相似点是把握题旨的关键。当然这个相似点可以不止一个,只要恰切即可。如画一个圆,让学生联想作文,就既可写“十五月儿圆”,又可写“车轮滚滚”,还可写“圆眼睛”“圆滑”“圆脸”等等。如今年福建卷的“圆与星形”的联想作文,可根据图形下面的文字——“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和“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来联想,这样它就成了相容性选择关系话题了。
10.寓意分析法。对寓意性话题,只有分析寓意,才能是审准话题。如今年浙江卷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其中“一枝一叶”,寓指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细小的情节或细小的动作等,“一世界”就指反映的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等。
“慎思之”,即谨慎地思考话题的现实意义,寻找它和生活现象的联系点或相似点。“文章合为时为著”,这是古人一直倡导的现实主义文风,这在今天也必须坚持。可有的学生就是忽略了这一点,编故事不考虑当今的时代特点,议论不思考能否针对现实问题,寓言、科幻离开了社会环境……这就形成了浮躁的文风和虚假的作文态度。
我们所说的现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真实的情感,以情感鼓舞人;二是解决现实的认识或思想问题,以思想启迪人。
审题时,我们要谨慎思考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围绕话题可以想到些什么现实中的人和事;二是这些人和事可从哪个角度切入;三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认识,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四是我的思想是不是做到了与时俱进,辩证深入。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理清了,思路才算明晰了。
“笃行之”,在完成以上各环节后,考生应忠实地按照自己确定的方向写作,集中心思去考虑怎样充分、生动、传神地体现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立中心,定内容,选文体,拟提纲,还是设亮点,酌文句,选用表达技巧,都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理解进行;绝不能被中途出现的怪异、新奇的想法所左右。只有这样,作文才有可能得高分。
总之,在作文时,考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细心谨慎地对作文的背景材料、题引、话题、要求,进行“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从而让自己远离作文偏题或跑题的困惑,取得理想的成绩。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