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反思的“反思点”在哪儿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找到“反思点”。反思之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怎样的评语才能激励学生?
一位老师教学37+5,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黑板上37+5=42,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忽然这位老师又想起了什么,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但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脸上也不知是什么表情坐下了。
这是一位老师的研究课中的一个细节,我们把这个细节放大处理,组织教师反思和讨论:由此教学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一位老师在反思中认为:这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赞叹,教师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今天也没有动脑筋。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经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反思之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案例:课件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一位教师创设了“给猴子喂各种形状饼干”的动画情景。他的设计意图是:第一次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第二次课件演示,学生因来不及计数而产生记录的需要,并在各种记录方法的比较中引出画钩的方法再次统计;第三次课件演示,让学生运用画钩的方法再次统计。但在课堂上,效果并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一些学生记录几个后就“罢工”了,而且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看屏幕,显出很不耐烦的样子。
课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研讨和反思:为什么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课堂中学生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找来两个学生问了一问。学生回答:“我知道三次的饼干都一样,所以答案和前面一样的,不需要再看了。”确实,三次课件演示的情节同出一辙。通过调查和讨论,老师们在反思中认识到:这位教师注意了课件资源的多次利用,力图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没有考虑到相同课件演示的“重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怎样的演示才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呢?老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变换一下演示形式,将课件情景中出示的饼干改变形状、改变数量、改变顺序,让学生“不可捉摸”,从而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件之中。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
反思之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案例:怎样的探索是自主探索?
这是一节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执教老师出示了很多典型性的分数,提问: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学生回答:用分子除以分母。计算后教师再提问:根据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把这些分数分为商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教师第三次提问:请你猜一猜,分数是否能化为有限小数和分数的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和引导,学生一致认为与分数的分母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继续探究与分数的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整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针对这一节课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探究目的明显,参与程度高,目标达成度也高,教学效果很好。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着眼点过于指向引导学生得出分数能否转化为有限小数的结论,学生的探索始终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索?怎样找到探索的方法?学生都很茫然。在这种貌似自主的活动中,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
在争论之后,我们引导大家学习了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谈21世纪的中国教育时曾说过的一段话:学校所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但要做到这一点,光*逻辑推理是不够的。经过争论和学习,老师们的反思深刻了,认识清晰了: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460.html
-
口语交际100字左右_《口语交际1》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今天我刚上完第8册口语交际一:推荐或自我推荐。我参考了教参上的案例在提出班里同学谁适合担任班委这个问题之前让学生考虑我们班现在需要那些班委? 学生发言了,首先出炉的是“和平委员”,原因是开学这段时间课间疯打的不良风气又悄然抬头了。说实话,作为老师我也发现确实需要这么一个管理者,但还在酝酿。但学生早想...
-
[《碧螺春》课文]《碧螺春》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在《碧螺春》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要想引导学生体悟出来,就得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喜欢中国的茶,理解茶的文化。 学习该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抓住“久负盛名”一词,让学生猜一猜,碧螺春久负盛名到...
-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详细阅读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产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出时间安排自学环节,让他们自学的愿望。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
-
【巧妙插叙】巧妙插叙,激发情趣详细阅读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 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
-
一节好的公开课_一节公开课给我的启迪详细阅读
香港与大陆同属于中国,但是由于制度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有机会倾听了来自香港的年轻教师的一节语文课,受益匪浅。 我们不说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单说说她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上给我的启迪。 1.从她的服装上看。她,一件普通的白衬衫,黑色的西裤,虽然简单但不失庄重,给人一种亲和...
-
研究性学的书_倡导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与技能。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思想政...
-
《会走路的树》教学设计_《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 这篇童话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
-
浅谈小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浅谈小语教学中的想象导读详细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象感人、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如诗如画的记叙文、诗歌。因此,教师应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审美世界,从而对语言文字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这对吸收美的语言,升华高尚情趣都有重要意义。而想象导读就能很好地...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_《杨修之死》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