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反思]《勇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6-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勇气》是美国作者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至此,作者称赞道,是两种勇气打败了敌人,即“青年伞兵智胜的勇气和法国农妇毫不犹豫为美国伞兵提供了第二次机会的勇气”,并借一位空军将军之口,对这两种勇气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按传统教法(导入课文——介绍背景——分析情节人物——归纳中心——概述艺术特色),条理虽然清晰,教学步骤虽然完整,教学内容也很全面,没有什么遗漏,但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值得回味的东西恐怕不会太多。若换种思路,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把传统教法与开放式教学结合起来,抓住文章情节,围绕文章重点、难点展开探究,或许能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一张面孔,一种腔调,一个模式带来的单调沉闷,使探究的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文章的情节发展可以用四个“两”来概括,即两次求救——两次救助——两次评价——两种勇气;文章的重点是对两种“勇气”的理解,难点是怎样认识“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据此,教师可以在情节高潮处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重点,即对两种勇气的理解,或在情节发展结合部——两次评价处由教师直接提出下列问题展开探究:   
  1、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是偷生还是求生?这种行为称得上勇气吗?你如何理解美国伞兵的勇气?   
  2、法国农妇为救美国伞兵,丈夫被敌人枪杀了,文中那位空军将军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人,你认为她的幸福在哪里?你有过类似(助人为乐)的幸福吗?   
  这两个题目都具有开放性,挑战性。以问题1为例展开探究,势必会出现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碰撞难免产生冲击,但迸射出的火花却能彼此映照。由于民族不同,其生活习惯、道德传统、文化观念、社会背景不一样,东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崇尚的是舍己为人,在困难面前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他人。在中国革命的发展史中,这种舍己为人、舍己为公、舍生忘我、舍生取义的事例举不胜举,董存瑞舍身炸敌堡、黄继光以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若等闲……,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沃土上盛开的英雄之花。而西方推崇的是平等的价值观,在相同的环境中,生命个体具有等同的生存权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美国伞兵为何不顾自己给法国农妇造成的悲痛而再次向她求助的举动。况且在战争时期,保存一位优秀的战士(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引自课文),就是增加十倍甚至百倍的打击敌人的力量;对于渴望和平的人们来说,美国伞兵绝境求生,智胜敌人的勇气又何尝不值得称道呢?   
  《勇气》的确是一篇典型的体现西方人文价值观的文章。如果用我们的价值观去苛求那位美国伞兵,那么,他的行为不仅不值得称道,反而会遭到人们的冷遇,甚至是唾弃。开放的社会要有宽阔的胸怀,我们在挚爱自己的文化传统,践诺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理解并尊重其它民族的价值观,能够加深彼此理解,促进双方融合。同居地球村,同为地球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界的象征意义将会渐渐凸现,国界的实际作用会慢慢弱化,民族的融合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尽管目前冲突在出现,战争在爆发),价值观念趋同,精神追求呈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今天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不仅是明天民族经济的建设者,而且是明天世界经济甚至是地球经济①的创造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身上肩负的这个责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追求,既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又不能用自己的标准作为衡量其它民族价值观的尺度,更不能对其予以否定。离开西方人文背景奢谈美国伞兵的勇气,犹如离开源头找水,学生会一脸茫然,产生疑虑;用我们的价值观评价美国伞兵的勇气,向学生传递的是一种偏狭的信息,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时也把武断粗暴教给了学生,这是一种教育专制,是教育的误导。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把生存意识、生存技能作为生命的要义向学生传授的时候,怎能用我们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去苛求美国伞兵,甚至对其加以挞伐呢?(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常常有教师认为美国伞兵的生是建立在别人的死和痛苦的基础之上,是极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生是一种耻辱。)美国伞兵的生存意识、生存技能是他得以生存的基础,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才是美国伞兵的勇气的精核,“他胸前佩戴的那些闪耀的勋章授带”不就是对他生存目的和意义的高扬吗!在学校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今天,《勇气》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意义、感悟生命真谛的上好文本,我们要好好开发它,利用它。文本相同,解读迥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键看教师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狭隘只会让人封闭,包容才能促进交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构建了人类文化的瑰丽大厦,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又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有限的文本可以拓展出无限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上航行,在思维的蓝天下翱翔,人本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教育思想就会走进课堂,来到学生中间。   
  有人担心这样的开放、这样的探究会弱化文章主旨,冲淡教学节奏;其实不然,这种以文章主旨为中心的开放、探究,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能让学生在体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这种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开放探究过程,不正是我们同行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吗?这也正是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已悄然临近。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拿出“勇气”,敢于摒弃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我们不仅要做“新课标、新理念”的宣传者,更要做一名“新课标、新理念”的探索者、实践者。    12

  注解:   
  ①地球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曾是以损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取得的。大自然报复了人类,荒漠化加快,沙尘暴频临,洪水泛滥而水资源又匮乏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变差,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等,人类的生存环境慢慢恶化。人类开始意识到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恶果,并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但没有上升到发展经济同样是为了保护地球母亲的高度来认识。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保护地球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必将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既是为了人类自身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护地球母亲,美化、优化生存环境的需要,二者同一是为地球经济。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313.html

  •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_《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中王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的重点并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是比较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余秋雨《道士塔》_《道士塔》教学感言

    很久以前听说余秋雨的>写得不错,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觉得有些快乐,也有些不快 也没继续深读,还给主人了 没想到他的>竟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而我正教第三册 教学生读书可不是自己读书,那非细读不可了 可是细读之后,无端生出一些不快 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 文物外流不...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1...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新教材下的识字教学|新教材识字教学点滴谈

    中有读,读中有悟。在课堂上,识字方法不应是单调的,枯燥的。 (一)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易错的字,要先强调,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学生特容易出错的字,教师要用彩笔标出,例如:“鸟”、“太”字,教师书写的时候就要将“、”用醒目的红色标出,...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北风和小鱼》教案]《北风和小鱼》一课教学反思

    号转化为图象,在他们脑海里浮现。最终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味,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启迪。新课程强调多维互动,体现对话课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过程中,通过加动作、加表情的形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共同探究,真正地把感情激发了出来。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_《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反思

    知规律,培养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课堂探究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溢着师生民主平等的气氛,我用生动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让对话更具活力——古诗《枫桥夜泊》一课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看菊花挂什么科_《看菊花》反思

    《看菊花》这一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会生字,理解生词,读好课...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未来的衣服》作文|《未来的衣服》听后感

    昨天有幸参加了在海盐向阳小学举行的嘉兴市第九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语文专场,亲身体验了三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展示课给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极大的帮助,因为昨天上课的三位教师所上的都是平时我们不太愿意专注的说话课和口语交际课。教师们精湛的教学功底,无不让在座的几百位教师咋舌。   给我...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了冰心对春天、对儿童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种感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一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一、在引出课文中心句: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后质疑“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儿处...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