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_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素养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整合了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征,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实践性和主体性是它最大的特点。语文实践活动能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这一内容对实践活动的学习,现谈谈我对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一种“大语文”教学观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体会。
一、积累来自生活中的观察。
“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要使语文之溪涓涓长流,学生必须要在生活中具备丰富的“理论”准备、信息积储。学校只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特殊时空区域。学生要通过多彩的课外活动,逐渐丰富自己的认识,增强感悟。平时教会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让学生眼能及物、耳听能闻、心中有感。比如:在校园,发现了哪些新鲜事?电视中最近的重大新闻是什么?茶余饭后,家人常谈论的是什么?春节,家家户户贴上了哪些优美的对联?街头巷尾,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把每天的心得体会都记下来。
生活之书内容丰厚,生活世界,处处学问。让同学们以《找春天》为题写作文,首先我组织学生在春日时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给大家听,最后写在作文本上。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文,在全班范读,共同讨论优缺点,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和发展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材是训练学生的凭借,教学中要联系教材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
1、抓住教材中的异议点,组织开展辩论会
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理解水准不一,同一问题,往往出现多种答案。抓住教材中那些有异议的问题,组织开展辩论会,既可使问题答案更加明朗,又可在争辩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结合教材中的风景名胜,让学生做“导游”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如《黄山奇石》、《颐和园》、《迷人的张家界》等,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设计一次当小导游的活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推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这样,不但在复述、质疑、解难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并能领略到最精彩的语言。
三、阅读量是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的积累总是与一定的读书量相统一。《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古诗阅读量不少于80篇。这就弥补了现有教材中量的不足,为学生大量阅读明确了方向。鲁迅先生对多读书作过十分形象的比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书读得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多,自然底子就厚实,运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文都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华,又是语言运用的光辉典范。俗话说“诵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让学生大量诵读一些名篇佳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材的每一册上均有大量几篇古诗,同时教师还在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中介绍更多的诗歌,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古诗活动,是一项很有实效的活动。可以个人朗诵、小组朗诵、全班集体朗读等,也可以让学生给诗配画,画配诗,把诗文写成散文、办小报等。
四、兴趣小组的活动。
成立写作小组、办手抄报、建红领巾广播站、演课本剧、编作文选是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将本人(本小组)办的手抄报贴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砖上进行展评,这样,锻炼了学生才智,展现了学生才华。班内或校内编辑“优秀作文选”是激励学生积极作文的好方法,每次作文都推选一部分,或进入学校宣传栏、或装订成册,在全班和全校传阅。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优者将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赶上,下次争取发表自己的作品。
让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让一个孩子受冷落,是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为激励学生发展特长,使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并获得成功,以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力求获奖面广,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获得成功,以体现基本素养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统一。
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关键是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充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创造出一个适合语文创新教育的大语文教育环境。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176.html
-
如何抓好课前准备_如何抓好课前预习详细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提到预习,无非也就是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查一查字典而已。其实预习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预习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去读书 ,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以前在第二课时上会下很大功夫,忽视了预习课的重要。现在我认为预习课就正如砍柴之前的磨刀功一样重...
-
语文教学评价用语_反思我的语文教学用语详细阅读
语文课堂中我却碍于脸面 , 吝惜赞扬之词 , 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 , 也只是用 “ 说得还是不错的 ”“ 对 ” 等稍微做些肯定。现在我已经知道 :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 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 , 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 , 这可能...
-
[如何训练语文语感]训练语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详细阅读
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2 、表情朗读,...
-
【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读后感】《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心得体会――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详细阅读
教师日记不你象我们传统意文上理解的日记,老师的日记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教学反思、听课记录等。这些本身就是对知识的积累。 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总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新鲜的、紧扣时代的信息,使教学生机盎然,...
-
绘本《爱写诗的小螃蟹》|《爱写诗的小螃蟹》课后反思详细阅读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小短文,通过前后小螃蟹两次哭的不同原因,让读者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感情。 多种朗读训练穿插在教学中,有自读、男女生读、教师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比如在理解白头翁是如何喜欢小螃蟹的诗时...
-
【点面结合留住精彩公开课】留住精彩--听公开课后的反思详细阅读
求知欲强的孩子们。 二、注重朗读,感悟语言。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如在《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解,学有过多的咀嚼。而是通过指导学...
-
四年级语文 绿 教学反思_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教学领域产生了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
-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一详细阅读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
-
【学生情感评价】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详细阅读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
-
冰心《烟台的海》_《烟台的海》教学设想与反思详细阅读
教学设想: 《烟台的海》生动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课文在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且,语言文字非常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烟台...